摘要: 武台 ①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锐发下,平耳壳根前方,相当于和髎之处。《奇效良方》:“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至武台,渐生变证。” ②推拿穴位名。即虎角,参见该条。 [阅读全文:]
摘要: 腋痛 证名以腋部疼痛主证。《症因脉治》卷谓:“腋痛者,在两胁之上,奶旁外侧,痛连缺盆,肺经症也。若在腋之下,原是胁痛,而非腋痛。”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因风寒、燥热等邪侵肺所致;内伤多因郁[阅读全文:]
摘要: 《质疑录》 医论著作明·张介宾撰,撰年不详。共收医论四十五篇,专就金、元诸家论医的偏执处“辨论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全书重点论述病证的治则,在其重阳气学术思想指引下,进步发挥了温补学[阅读全文:]
摘要: 翁晋 明代医家字自昭。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后迁居嘉定(今属上海)。长于医理,崇祯(1628-1643)年间任太医院院判,撰《医宗指要》,已佚。 [阅读全文:]
摘要: 疡医正 古代医官名我国在后周时期曾设有疡医和疡医正等医官,其职责均是专门治疗疮疡、折伤等病证。疡医正位在疡医之上。 [阅读全文:]
摘要: 杨时泰 清代医家字贞颐、穆如。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己卯(1819年)进士。尝任山东莘县知县。工于医,于周慎斋、张璐等之医书、医理,均极推崇。精于脉诊,以之断病情,测病之寒热、虚实。处方仅味,即[阅读全文:]
摘要: 足少阳经别 十二经别之《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指该经别从足少阳胆[阅读全文:]
摘要: 郑德轩 清代官吏字芸初,里籍欠详。光绪间任职广州,对医药甚表关心。尝设福兰堂药店,制备痧气丸、通关散、红灵丹、午时茶等,用之效。光绪五年(1879年)集经营成药良方,注明所治,刊《宝饵留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