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足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阅读全文:]
摘要: 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少火被郁,就口苦,咽干,目眩。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膻中,循胸胁,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阅读全文:]
摘要: 《内经·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说明,祖国医学中的伤寒二字,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涵义。广义的是包括所有[阅读全文:]
摘要: 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所以其为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如消渴,心中痛热的,宜清上温下,可与乌梅丸。肝的经脉与督脉会于颠,若肝气挟寒浊上冲,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宜温肝降浊,用吴茱萸[阅读全文:]
摘要: 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辨症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太阳,阳明,少阳,是三个阳经,太阴,少阴、厥阴,是三个阴经。阳经都属实属热,以发热为特点,是腑病的反应,治疗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驱邪为主。[阅读全文:]
摘要: 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又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在表,应当发汗。有汗为太阳中风,宜[阅读全文:]
摘要: 语出《伤寒论》。指在病理上的阴阳失调趋向相对平衡的建立,表示疾病的好转或痊愈。如:恢复期的热退而脉和缓,口津充足,食欲渐佳,二便通调等。 [阅读全文:]
摘要: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阅读全文:]
摘要: 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即阳亢。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