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指湿热蕴酿于大肠的病变。主要症状有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多见于痢疾(菌痢或阿米巴痢)、急性肠炎。 [阅读全文:]
摘要: 指脐以下部位坚硬胀满的症状。若按之不硬,只觉胀满,拘急不舒的,称为“少腹急结”。都是由于瘀血和邪热互结,阻滞于少腹部;或因膀胱气化失常,水停下焦所致。前者属蓄血证,后者属蓄水证。辨证要点,在于小便利[阅读全文:]
摘要: 《伤寒论》中六经就是三阴三阳。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阅读全文:]
摘要: 外感病发生以后,总是每日每时的在不断地变化,决不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的症状上。这些变化的结果,除了自愈者外,其余的在《伤寒论》中,有的叫做“传”,有的叫做“转属’或“转入”。后世注家的所谓“传经”,就是[阅读全文:]
摘要: 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症,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的,为阳明经症,宜清热,用白虎汤。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实。[阅读全文:]
摘要: 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凡心肾两虚,脉微神衰的,就是少阴病。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四逆等汤。也有肾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病的变型,宜育阴泄火,用黄连阿胶汤。 &[阅读全文:]
摘要: 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足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