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来源:《伤寒论》。
别名:陷胸丸
组成: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消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功效:泻热破结,下气逐饮。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主治:热实结胸,胸中硬满而痛,颈项强直,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太阳病,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时气结胸,热实在内,其脉沉坚,心下痛满,按之如石。太阳经病,项背强,如柔痉状,自汗直视,脉寸沉、关浮、尺弱。阳明热喘,及水肿初起形实者。胸胁积水,痞满疼痛,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者。
用法用量:上药捣筛2味,纳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1钱匕,白蜜2合,水2升,煮取1升;温顿服之,1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用药禁忌:利水攻积之力甚捷,然非身体壮实者,不宜轻服。
各家论述:1.《注解伤寒论》:大黄、芒消之苦咸,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以下泄满实物也。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大黄性寒苦以泄热,芒消性咸寒以软坚,杏仁性苦甘以降气,葶苈、甘遂取其行水而直达,白蜜取其润滑而甘缓。
3.《古方选注》:大陷胸丸,从高陷下,三焦并攻。结胸项强,邪据太阳之高位矣,故用葶苈、杏仁以陷上焦,甘遂以陷中焦,大黄、芒消以陷下焦,庶上下之邪,一治成功。其法之微妙,并申明之。捣为丸者,唯恐药性峻利,不能逗留于上而攻结也。不与丸服者,唯恐滞而不行也。以水煮之,而纳白蜜者,又欲其缓攻于下也。
4.《伤寒贯珠集》:大陷胸丸以荡涤之体,为和缓之用,盖以其邪结在胸,而至如柔痉状,则非峻药不能逐之,而又不可以急剂一下而尽,故变汤为丸,煮而并渣服之。及峻药缓用之法,峻则能胜破坚荡实之任,缓则能尽际上迄下之邪也。
附注:陷胸丸(《圣惠》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