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来源:《伤寒论》。
别名: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汤、茯苓汤、茯苓桂枝汤、茯苓桂甘大枣汤、茯苓甘桂大枣汤、茯苓甘桂大枣汤、苓桂甘枣汤、桂苓甘枣汤
组成:茯苓半斤,桂枝4两(去皮),甘草2两(炙),大枣15枚(擘)。
功效:降肾气。
主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以甘澜水1斗,先煮茯苓减2升,纳诸药,煮取3升,每服1升,去滓温服,日3次。
临床应用:胃神经官能症:顾某,男,63岁,1971年7月8日来诊。脐下动悸,其势下趋,时轻时剧,日夜不休,甚则影响入睡,如此已2月。精神疲惫,颇为叫苦。脉弦虚滑,舌苔淡黄边有齿印,此为气血流行失畅,郁而求伸,因而脐下悸动。加味苓桂甘草汤:茯苓15g,桂枝6g,炒白术10g,炙甘草5g,大枣15枚,夜交藤30g,紫丹参15g,合欢皮12g,龙牡各30g,服药3剂,病愈十分之二。改方:茯苓18g,桂枝9g,炒白术10g,炙甘草6g,大枣20枚,龙牡各30g,准小麦30g,百合12g,生地12g,3剂脐下动悸完全消失,安然入睡已3夜矣。谁知停药后,又见小有发作,遂于7月18日再次就诊。自诉药后病情大有好转,但未见巩固。询之口不干,足见本方对证,效不变方,5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各家论述:1.《注解伤寒论》: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金鉴》: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附注:甘草大枣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茯苓桂枝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茯苓汤(《圣济总录港二十六》、茯苓桂甘汤(《直指》卷十八)、茯苓桂甘大枣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茯苓桂枝甘枣汤(《内台方议》卷六)、茯苓甘桂大枣汤(《医统》卷十四)、苓桂甘枣汤(《类聚方》)、桂苓甘枣汤(《医级》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