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张志聪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张志聪(1610一l682年)
    张志聪  字隐庵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先祖居河南,九代世医
    [生平事迹]张氏幼年丧父。跟随张卿子学医。刻苦攻读,博览群书  卢之颐及其子著书立说.讲授医学。志聪从其学.经过长期研习.精于医理.行医数十年。自顺治至康熙初40余年间  在杭州西湖山边筑“侣山堂”,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论医讲学.研讨、辨析中医中药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开了医学界集体研究、创作的先河:先后撰有《伤寒论宗印》8卷(1663年).《金匮要略注》4卷(1664年),《素问集注》9卷(1670年),《灵枢集注》9卷(1672年)、晚年撰《伤寒论集注》.未成而卒,由弟子集成6卷(1683年)  又有《侣山堂类辨》2卷(1670年)  《本草崇原)3卷。
    [学术思想]张氏学宗《内经)  著书必遵经法  对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亦主张维持旧论。汇节分章.他早年所撰《伤寒论宗印》说:“本经章句.向循条则.  自为节目。细玩章法.联贯井然 ,实有次第  信非断简残篇。叔和之所编次也.”到了晚年。他仍重复这一观点:“成氏(指成无己)而后。注释本论  皆散叙平铺,失其纲领旨趣.于今不得其门.视为断简残篇.辄敢条裂节割。然就原本而汇节分章,理明义尽。更当不移  非神游忡景之堂.不易得也。”(《伤寒论集注.凡例》、他将《伤寒论,依条分章.共分l00章,这样作的目的为了“拈其总纲  明其大旨”(同上).节解句释  阐幽发微。以明其真义。
    张志聪认为《伤寒论》本于《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要将《伤寒论》研究透彻.非得深入研究五运六气学说不可;  否则 是很难得其要义的,故而、他在《伤寒论》的研究中对人身六气的产生和分布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阐述。他指出  人身六气,内主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如“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侣山堂类辨.伤寒传经辨),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有关皮部.张氏从三阴三阳六经化气认识伤寒.  三阴三阳之病。多是六经化气为病。并非经络本身的病变 ,但六经化气为病  却没有排除经络病的存在。他认为天之六气感伤人身六气,始因气病.终传经病。伤寒六经化气为病。张氏分述如下: 太阳病脉浮  头项强痛.谓太阳乃寒水之气;阳明病胃中实  、谓阳明主燥热之气,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谓少阳主相火之气,太阴病腹满而吐,谓太阴湿土之气;少阴病脉极细。只欲睡谓少阴有标本寒热之气化;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谓厥阴从小中见少阳之火化。他对伤寒太阳病的认识,  有道体太阳病与分部太阳病之別.通体太阳之气最居体表,而分部六气运于皮腠之间。故外邪伤人,病多先发于太阳。如果邪气径入于里,则为六经直中风寒之证。六经六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六经伤寒病中所出现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多种病变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张氏从生理方面阐述人身六气的分布、运行等,并对伤寒六经之病的病理机制作了探讨,这对后世不无参考价值.
    对于“三纲鼎立之说”、张志聪持反对态度。此说源于《伤寒论.辨脉篇》,后经成无己阐发,由方有执.喻昌等发展为“三纲鼎立之说”。所谓“三纲鼎立”.即谓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在病机方面,成无已以‘寒则伤营  风則伤卫”解释风寒之证,在脉象方面,成无已认为“脉缓为中风.脉紧为伤寒”。张志聪认为成氏的解释有违仲景原意.因而他据理反驳。他说:“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须知风寒皆为外邪,先害皮毛.后入腠理。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留而不去  则入于腑。非必风伤卫而寒伤荣也。”(《伤寒论集注。凡例》)关于风寒脉证,张志聪认为多错杂互见。他说:“阳邪伤阳.阴邪伤阴,正邪同类  两不相持,其脉则缓;寒邪伤阳,热邪伤阴。邪正阴阳。两相搏击.其脉则紧;不当拘执中风脉缓,伤寒脉紧。”(同上)张志聪的论说.是比较切合临床实际的。
    张氏不仅对《伤寒论》有深入的研究,见解独到.而且对《灵枢》、《素问》亦体味颇深。他与同好、弟子在“侶山堂.研讨5年.校注二经  纠正了前代许多注家的疏漏和错误。对后代有颇多启迪。如《阴阳別论》篇中,有“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一句.王冰将“胃脘之阳”解释为“人迎之气”、张氏则认为“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皖所生之阳气也。胃脘者.中焦之分,主化水谷之精气以资养五脏者也.四时五脏之脉,皆得微和之胃气,故为二十五阳也。”张氏的说法较合乎临床实践。类此者颇多.不一一列举,他自己对二经的校注亦颇自信。在《素问集注.自序》中曾说:“以昼夜之悟思,印歧黄之精义,前人咳唾,概所勿袭,古论糟粕.悉所勿存.惟与同学高良,共深参究之秘;及门诸弟,时任校正之严”。可见他们不是人云亦云.重复前人的论析;而是研究有得.述以已见。
    另外,张志聪,以五运六气学说来探讨药物的性能和功用.也是独树一帜的。他认为“天生万物.不外五行”。天生药物也具五行五气、五气五味之理.从而可以研究药物的性能和功用。他说古之人根据五行之理,以五色、五味、四气、四时命名药物。如“黄连、白芷、青黛玄叁之类  以色而命名也,甘草、苦参、酸枣、细辛之类,以味而命名也;寒水石、温肭脐、火硝、香薷之类,以气而命名也;夏枯草、款冬花、长春、秋葵之类。以时而命名也”。(《侣山堂类辨.药性形名论》)此外,还有以形体、功能、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张志聪 《素问集注》 《金匮要略注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