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友(公元1864-1962)为前清拔贡[注]。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萧先生曾于1934年与孔伯华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育国医人才。
关于萧龙友的医学思想与临床经验,他的门人张绍重医生曾加以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扼要介绍九项:一,望闻问切的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他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二,平脉与病脉。他常对学生说,必先知平脉而后知病脉。三,说四诊。临证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就不难得其秘奥。四,脉象与卦象,以卦[注]喻脉。先生对于脉理深入浅出,尝谓:“能识死脉,即为上工[注]。”“对于坎、兑、巽三脉,必须钻研。”五,对于医史的见解。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六,关于医德。他曾作医范十条,为后学之针砭,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七,对中西汇参的见解,不泥古、不囿今,要斟酌损益以求合乎今人之所宜,而后可以愈病。主张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八,论读书。主张以《伤寒论》为鉴,以之作鉴,则治病必有一定之法,如影之不变也。九,对于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不能分豁,医生不但应识药,而且要能亲自采药、(口父)咀[注]配合。
关于临床方面,主张老少治法应有不同,对象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但又要顾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他调理虚证,多采“育阴培本”之法。调理慢性病症,特别注意病者的“五志七情”[注]。治虚损防其过中,治痨除着眼肺肾外,更要重于脾。
他的临证方案及遗稿很丰富,按语用辞犀利,读之使人成诵,理法方药无不悉备。 他的哲嗣萧璋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汉语专家,也知医,家学渊源。他的孙女承宗是中医研究院东直门医院妇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