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王焘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王焘(约670~755年)
    王焘-唐代郿(今陕西眉县)人。
    【生平事迹】王寿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祖父是唐朝宰相.自己亦是“七登南宫.再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载”的官僚,曾做过徐州司马。王氏性至孝,其母患病.经年不解带,亲自调理汤药。王焘自己亦因“幼多疾病”.故对医学饶有兴趣,常喜欢与高明的医生探讨医学理论和治病技术,从中受到许多教益。约于公元8世纪初.曾管理国家图书中心弘文馆,在此期间,他夜以继日地沉醉于弘文馆数千卷医药文献的阅读.凡所参考之书,均经他逐条地鉴别摘录.去粗芜,采精华;凡经摘录者.都注明出自某书某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紧张的阅读、鉴赏、摘录中度过了20个春秋.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后被贬官房陵,仍继续整理医学文献。时值溽暑.患病众多.因他保存了不少验方,病者多赖以治愈,遂促使他集历代名医之论和经验.又经10个寒暑.于752年著成《外台秘要》一书,为保存唐以前医药文献作出了贡献.被称为医学文献整理大师。另著有《外台要略》10卷,已佚。
    【学术思想】王焘对唐以前的医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不仅于医药学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中医文献学方面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1中医文献学方面的成就。王氏全面整理和部分保存了从古代到唐初的医学典籍,其所著《外台秘要》中引用文献选69家、2802条,除《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刘涓子鬼遗方》、《甲乙经》等现代尚存医籍外,其他如范汪的《范氏方》.陈延之的《小品方》·僧深的《深师方》,崔知悌的《崔氏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许仁则的《许仁则方》,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宋侠的《经心录》,谢士秦的《删繁方》,姚僧坦的《集验方》,唐玄宗的《广济方》,孟诜的《必效方》,刘贶的《刘氏方》,李郎中的《近效方》,以及不详姓氏的《救急方》、《延年秘录》、《备急方》等共数十种医籍,到宋代都已散佚,由于王焘的引用而得以部分保存。故清人徐灵胎云:“唐以前之方,赖此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王氏不仅搜罗详备,笼而不杂.先论后方,次序井然,更出色的是方法严谨,体例统一,对1104门所引用的理论和方剂等.都一一注明原始出处和来源,书名和卷数。若该方、论同出于多种医书,也都详列不误,有的还注明作者校勘证误的意见。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整理医学文献详诠引书卷第的创始。他不但为后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医学资料.为唐以前已遗失医书的辑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还创立了整理文献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2对我国医药学多方面的创造性成就的总结和反映。王氏所论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精神病、外伤急救与兽医等科,内容广泛。在内科方面,特别重视急性传染病,对伤寒、肺结核、疟疾、天花、霍乱等均有论述,如肺结核.他在《巢氏病源》“虚劳”、“骨蒸”的基础上,把“肺痨”病的下午潮热、盗汗、面部潮红,以及神经、消化系统的症状,描述得非常细致,并提到若有赤黑色大便或腹水等并发症出现,则是病情发展严重的象征。他还对天花的症状,如发疹、起浆、化脓、结痂的全部过程,以及预后判断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可见当时对这些急性传染病的诊断、防治,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至于治疗方法,除药物处方外,他还介绍了艾灸疗法、人工急救,以及疾病检查、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如引《必效方》治阴黄条云:“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这说明当时发明了尿的物理检验。又如引李郎中消渴方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这是世界上关于糖尿病人小便发甜的最早记载。其他如倒睫病理和用镊子拔除倒睫的手术要求、深师疗误吞(鱼)钩方、套管灼法在口腔科治疗上的应用、口腔科烧灼切开口腔脓肿、齿垢剔除和钳残齿根技术、牙齿蛀洞之填充技术等,都由于王焘的整理而保存下来。今天我们能得以知道其最早出现时间,也体现了王氏引书详注出处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说明他忠实于前人的高贵品质和治学的严谨态度。
    王焘在中医文献整理上的杰出贡献是不可泯灭的,但他毕竟不是专业医师,临床实践不足,所以少有独到之论述。由于他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所以在《外台秘要》中只收灸法,不收针法.乃其一大缺陷。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王焘 《外台秘要》 《外台要略》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