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拼音名】Biǎn Dòu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Hyacinth Dolichos
【别名】南豆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lichos lablab L.
采收和储藏:7-8月间采收未完全开放的花,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扁豆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m。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4-14cm;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柄长1.5-3.5cm,两侧小叶柄较短,长2-3mm,均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10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线,两面均被短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基出3主脉,侧卧羽状;侧生小叶斜卵形,两边不均等。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直立,花序轴较粗壮;2-4花或多花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舌状,2枚,早落;花萼宽钟状,先端5齿,上部2齿几乎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cm,旗瓣广椭圆形,先端向内微凹,翼瓣斜椭圆形,近基部处一侧有耳状突起,龙骨瓣舟状,弯曲几成直角;雄蕊10,1枚单生,其余9枚的花丝部分连合成管状,将雌蕊包被;子房线形,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头头状。荚果镰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8cm,宽1-3cm,先端较宽,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边缘粗糙。种子2-5颗,扁椭圆形,白色、红褐色或近黑色,长8-13mm,宽6-9mm,厚4-7mm,种脐与种脊长而隆起,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花期6-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花呈扁平不规则三角形,长、宽约1cm。下部有绿褐色钟状的花萼,萼齿5,其中2齿几合生,外被白色短柔毛。花瓣5,皱缩,黄白、黄棕或紫棕色,未开放的花外为旗瓣包围,开放后,广卵圆形的旗瓣则向外反折;两侧为翼瓣,斜椭圆形,基部有小耳;龙骨瓣镰钩状,几弯成直角。雄蕊10,其中9枚基部联合;内有一柱状雌蕊,弯曲。质软,体轻。气微香,味淡。以朵大、色黄白、气香者为佳。
粉末特征:土黄色。①花粉粒类圆形、长圆形,直径35-50μm,表面有细网状雕纹,具3个萌发孔。②非腺毛甚多,1-3细胞,完整者42-380(-600)μm,顶端细胞甚长,先端多锐尖。③腺毛头部4-8细胞,倒卵形,柄1-3个细胞。④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弯曲,可见腺毛、非腺毛或毛脱落痕;气孔不定式。⑤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弯曲,表面有细密的角质纹理;横切面观外壁向外隆起,或略呈乳突状。⑥草酸钙棱晶成片存在于萼片薄壁细胞中,呈长双柱形。⑦有花粉囊内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螺状增厚。⑧药隔细胞壁菲薄。
【化学成份】花含有原花青甙(proanthocyanidins),黄酮类(flavonoids),花青素(anthocyanidins),香豆精(conmarins)。
【药理作用】扁豆花煎液62.5mg/ml,在试管内可抑制宋内型、福氏型痢疾杆菌生长。
【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微沸20min,趁热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再点加0.3%茚三酮溶液,热吹风,显紫红色。(检查黄酮)(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温浸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加浓盐酸2-3滴,并慢慢加入锌粉少许,放于温水浴中数分钟,显红色。(检查黄酮)(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0.5g,加氯仿10ml,冷浸24h,滤过,滤渣挥尽氯仿后,加乙醇15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品槲皮素和芦丁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硅胶G-CMC层析板上,用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0.5)展开,干后喷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紫外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去柄,筛去泥土,拣去杂质及黑色花朵。
【性味】平;甘淡;无毒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解暑化湿,和中健脾。主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①治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馄饱,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②治妇人白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为末,炒米煮饮入烧盐,空心服。(《奇效良方》)。
【各家论述】
1.《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2.《本草图经》: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饮和服。
3.《纲目》: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功同扁豆。
4.《岭南采药录》:敷跌打伤,去瘀生新,消肿散青黑。
5.《四川中药志》:和胃健脾,清热除湿。,消暑热神昏,湿滞中焦,下痢脓血,夏日腹泻及赤白带下。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干白扁豆花100g,制成100%煎液。口服剂量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5-1ml计算,每6小时1次,7天为一疗程。观察13例,经治3-7天后,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7例,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3例,无效3例。治程中未见副作用。据实验证明,每毫升含生药62.5mg的扁豆花煎液在试管内可抑制宋内氏型、弗氏型痢疾杆菌生长。
【摘录】《中华本草》
【拼音名】Biǎn Dòu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Hyacinth Dolichos
【别名】南豆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lichos lablab L.
采收和储藏:7-8月间采收未完全开放的花,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扁豆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m。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4-14cm;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柄长1.5-3.5cm,两侧小叶柄较短,长2-3mm,均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10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线,两面均被短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基出3主脉,侧卧羽状;侧生小叶斜卵形,两边不均等。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直立,花序轴较粗壮;2-4花或多花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舌状,2枚,早落;花萼宽钟状,先端5齿,上部2齿几乎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cm,旗瓣广椭圆形,先端向内微凹,翼瓣斜椭圆形,近基部处一侧有耳状突起,龙骨瓣舟状,弯曲几成直角;雄蕊10,1枚单生,其余9枚的花丝部分连合成管状,将雌蕊包被;子房线形,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头头状。荚果镰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8cm,宽1-3cm,先端较宽,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边缘粗糙。种子2-5颗,扁椭圆形,白色、红褐色或近黑色,长8-13mm,宽6-9mm,厚4-7mm,种脐与种脊长而隆起,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花期6-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花呈扁平不规则三角形,长、宽约1cm。下部有绿褐色钟状的花萼,萼齿5,其中2齿几合生,外被白色短柔毛。花瓣5,皱缩,黄白、黄棕或紫棕色,未开放的花外为旗瓣包围,开放后,广卵圆形的旗瓣则向外反折;两侧为翼瓣,斜椭圆形,基部有小耳;龙骨瓣镰钩状,几弯成直角。雄蕊10,其中9枚基部联合;内有一柱状雌蕊,弯曲。质软,体轻。气微香,味淡。以朵大、色黄白、气香者为佳。
粉末特征:土黄色。①花粉粒类圆形、长圆形,直径35-50μm,表面有细网状雕纹,具3个萌发孔。②非腺毛甚多,1-3细胞,完整者42-380(-600)μm,顶端细胞甚长,先端多锐尖。③腺毛头部4-8细胞,倒卵形,柄1-3个细胞。④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稍弯曲,可见腺毛、非腺毛或毛脱落痕;气孔不定式。⑤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弯曲,表面有细密的角质纹理;横切面观外壁向外隆起,或略呈乳突状。⑥草酸钙棱晶成片存在于萼片薄壁细胞中,呈长双柱形。⑦有花粉囊内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螺状增厚。⑧药隔细胞壁菲薄。
【化学成份】花含有原花青甙(proanthocyanidins),黄酮类(flavonoids),花青素(anthocyanidins),香豆精(conmarins)。
【药理作用】扁豆花煎液62.5mg/ml,在试管内可抑制宋内型、福氏型痢疾杆菌生长。
【鉴别】(1)取本品粗粉1g,加水20ml,微沸20min,趁热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再点加0.3%茚三酮溶液,热吹风,显紫红色。(检查黄酮)(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温浸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约2ml,加浓盐酸2-3滴,并慢慢加入锌粉少许,放于温水浴中数分钟,显红色。(检查黄酮)(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0.5g,加氯仿10ml,冷浸24h,滤过,滤渣挥尽氯仿后,加乙醇15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品槲皮素和芦丁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点于硅胶G-CMC层析板上,用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0.5)展开,干后喷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紫外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去柄,筛去泥土,拣去杂质及黑色花朵。
【性味】平;甘淡;无毒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解暑化湿,和中健脾。主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①治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馄饱,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②治妇人白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为末,炒米煮饮入烧盐,空心服。(《奇效良方》)。
【各家论述】
1.《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2.《本草图经》: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饮和服。
3.《纲目》: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功同扁豆。
4.《岭南采药录》:敷跌打伤,去瘀生新,消肿散青黑。
5.《四川中药志》:和胃健脾,清热除湿。,消暑热神昏,湿滞中焦,下痢脓血,夏日腹泻及赤白带下。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干白扁豆花100g,制成100%煎液。口服剂量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5-1ml计算,每6小时1次,7天为一疗程。观察13例,经治3-7天后,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7例,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3例,无效3例。治程中未见副作用。据实验证明,每毫升含生药62.5mg的扁豆花煎液在试管内可抑制宋内氏型、弗氏型痢疾杆菌生长。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