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陈无择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陈言(1131~1189年)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浙江青田)人。
    【生平事迹】陈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长学医,精于方脉,治病很有应效。他博览医籍,搜集众长,尤善于由博返约,将《内经》、《金匮》之旨,前贤明哲之论悉心深究,从而穷研受病之源,阐发“三因学说”.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卷,简称《三因方》,又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174年),为中医病因学的专著,对后世病因病理学有很大影响。    .
    【学术思想】陈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在于阐明“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主张辨证重脉而处方不泥。
    1.阐论三因。陈氏在《内经》和《金匮要略》有关病因理论的启迪下,结合临床治疗详尽地阐述了“三因学说”,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先.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又指出“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可见陈氏把六淫之邪、瘟疫时气等列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以及仆伤虫毒等归为不内外因。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彼此并非完全割裂。另外,陈氏认为三因致病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又可作为病因导致不同的病证。
    陈氏注重病因.其目的是为正确地辩证施治.即“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他指出:凡治病.须识因。…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并把三因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各种病证的辩正之中.如论五疸,认为“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优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世医独丽于伤寒论中.不亦滥矣.学者宜识之”。又如论眩晕证治说:“眩晕既涉三因.不可专为头面风。”并具体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致眩晕的不同症状特点。这些见解,显然与后世“辨证求因”,“审同论治”.重视病因的观点相吻合。
    2.辩证重脉。陈无择在详究三因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察脉辨证,强调学医必识‘脉、病、证、治,及其所因”.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分人迎气口  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的诊脉方法。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陈氏认为是“学诊之要道”.其诊法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候六淫外感.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候七情内伤;其不应于人迎、气口者.为不内外因。然以左右关前分主内伤、外感,不及分候脏腑之说为优。所谓“列表里九道”.是将24脉分为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病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里病脉”,和细、数、动、虚、促、结、散、革、代“九道病脉”3类。同时陈氏又指出  “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躁。风湿寒热属于外,虚实冷燥属于内。总之.“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
    陈言三因学说源于《金匮要略》但不同于仲景之论而多有发挥。以三因可分类各种复杂的疾病.虽不免过于局限,但他抓住病因以推究疾病诊治的作法.促进了中医病因病理学的发展。

杏林集叶按:何绍奇先生说:偶阅1924年24期《三三医报》,见(章)太炎先生题《三因方》的一首五律:“子去近千载,留书为我师,持向空宇读,不共俗工知,大药疑蛇捣,良方岂鬼遗,清天风露恶,何处不相资。”先生于汉以后医书颇为漠视,以为多不堪入目,不知何以竟对陈无择如此好感?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