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à Yánɡ Guān
【别名】棠菊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广西斑鸠菊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onia chingian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广西斑鸠菊 攀援灌木,高1.5-3m。幼枝被短柔毛,老枝褐色或栗褐色,变无毪人明显条纹和黄色疏皮孔;芽被锈色绒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珠笔状长,长4-14cm,宽1.5-6.5cm,先端尖或渐尖,少有钝或短尖,基部楔状渐狭成较粗的长0.5-1cm的叶柄,全缘或前端具疏细齿,边缘常具极狭的反卷,侧脉4-5对,中脉和细脉在下面明显突起,细脉疏网状,干时褐色或黄褐色,无毛,有泽泽,下面被贴生短微毛。头状花序3-6个,通常生于侧枝顶端或单生叶腋,排列成密或较密的总状花序,径达2cm,小花多数;花序梗长3-10mm;总苞宽钟表,长12-15mm,宽15-20mm,总苞片约5层,硬质,常长于花盘,外层卵形,内层逐渐近于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地形,具狭膜质边缘,全部总苞片背面无毛,仅边缘软缘毛;花托稍凸起,径4-5mm,具蜂窝状小孔;花多数,全部结实,花冠管状,白色,管部长10-11mm,檐部短,宽钟状。瘦果圆柱形,长7-9mm,具7条不明显纵肋,无毛或上部被疏微毛;冠毛黄色或淡黄褐色,2层,外层短,内层糙毛状,长约12mm,先端扁,具密细齿。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770m的石山疏林,或岩石上、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痉。主小儿惊风;烂疮;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棠菊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广西斑鸠菊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onia chingian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广西斑鸠菊 攀援灌木,高1.5-3m。幼枝被短柔毛,老枝褐色或栗褐色,变无毪人明显条纹和黄色疏皮孔;芽被锈色绒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珠笔状长,长4-14cm,宽1.5-6.5cm,先端尖或渐尖,少有钝或短尖,基部楔状渐狭成较粗的长0.5-1cm的叶柄,全缘或前端具疏细齿,边缘常具极狭的反卷,侧脉4-5对,中脉和细脉在下面明显突起,细脉疏网状,干时褐色或黄褐色,无毛,有泽泽,下面被贴生短微毛。头状花序3-6个,通常生于侧枝顶端或单生叶腋,排列成密或较密的总状花序,径达2cm,小花多数;花序梗长3-10mm;总苞宽钟表,长12-15mm,宽15-20mm,总苞片约5层,硬质,常长于花盘,外层卵形,内层逐渐近于披针形或长圆状披地形,具狭膜质边缘,全部总苞片背面无毛,仅边缘软缘毛;花托稍凸起,径4-5mm,具蜂窝状小孔;花多数,全部结实,花冠管状,白色,管部长10-11mm,檐部短,宽钟状。瘦果圆柱形,长7-9mm,具7条不明显纵肋,无毛或上部被疏微毛;冠毛黄色或淡黄褐色,2层,外层短,内层糙毛状,长约12mm,先端扁,具密细齿。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770m的石山疏林,或岩石上、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痉。主小儿惊风;烂疮;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