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默(1196~1280年)
窦默,字子声.起初名杰,字汉卿。金元间广平肥水乡(今属河北省)人。
【生平事迹】窦默生于金代明昌七年,卒于元代至元十七年,享年84岁。窦氏自幼喜欢读书学习,胸怀大志。他的族祖窭旺,曾经担任过功曹,因而要窦默跟他学习刀笔,窦默不愿意于此营生,立志完成他的未尽学业。在他20岁时,适逢战事,窦默被元兵俘虏.与他同时被俘的人都被元军杀害.只有他一人得以逃脱返乡,从此以后,他的家庭破败没落,母亲仅是当时家里除他以外的唯一幸存者,也因惊怖而病死。窦氏因被俘后的惊吓和家庭破败的双重打击而病倒.在母亲病逝后。他抱病草草地安葬了老母之后不久,在元兵又犯他的家乡之时渡过黄河南逃,投靠居住在河南的外祖父吴氏家中.两年后,被清流河的医生王翁招为门婿,并将其方脉之术授予窦氏。后来窦氏又旅居蔡州(今河南汝阳南)时,遇到当地名医李浩,传授给他铜人针法。前后共安居17年有余,又因金哀宗完颜守绪南迁蔡州,被俘之惧使窦氏胆颤,于是窦氏携带妻儿又逃往德安、孝感等地避难,县令谢宽子授予窦氏以程朱理学.使窦氏于懦于医均有较大发展。123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召见他,窦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召,并隐去大名,从此改名为默.字于声。窦氏入朝后,与姚枢、许衡均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但被坚决辞绝。不久以有病为由,辞去所有官职,返回故里。后来,他又奉召回京,并赏赐京师住宅,按月领取奉禄,并经常与忽必烈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窦氏又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当他病逝以后.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后深切悼念,并且亲自委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柩返回故里肥水乡安葬。
窦氏出仕以后,仍然潜心研究医学,并且在他的宅第设立燕山活济堂,不时地为人治病.然而他的医名却被他的官声所掩盖,因而在史书上对他的医疗事迹记载不多。窦氏的医学著作有《针经指南》l卷(见窦桂芳《针灸四书》),《窦太师流注指要赋》l卷(见杜思敬《济世拔粹》)《标幽赋》2卷(在《针经指南》中),《子午流注》1卷(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窦太师针法》(署名杰,字汉卿,见《医藏目录》,《铜人针经密语》1卷(见龚显曾《金艺文补录》,《窦文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诀》1卷(见《医藏目录》,《疮疡经验全书》1 2卷(见《医藏目录》)。
【学术思想】窦氏是元代的名医,也是元代的名臣,他在针灸方面有杰出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
l.重视理论.钩沉索隐。自《针灸甲乙经》以降,直到宋代,在针灸选穴方面,多注重穴位的考证及新穴(即阿是穴)的探索,可是在理论方面,则没有大的发展,正如《子午流注针经·序》中所说:“近世指病直刺,不务法者多矣,”而窦氏则彰《内经》、《难经》之微,钩深索隐,多有创新.“以针法活人甚多”。对针灸学理论的宗旨.依据《内经》、《难经》理论,加以阐发刨新.尤其在手法、选穴等方面,都作了深刻探讨.并用歌赋形式记录下来,不但便于临床运用,而且利于学习记诵。
2.由博返约,用穴精当。窦氏要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经而可正”。确定12原穴为“枢要”.流注8穴为“纲纪”。从而使医者在众多腧穴的选穴时.执简驭繁提纲挈领。
3.重视手法,突出气机。针刺手法直接影响针刺治病的效果。临床施针时如仅注重选穴而忽视手法,则很难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窦氏突出的学术思想就是注重针刺手法._主张“微针与妙刺相通”此处的“妙刺”即是指适宜的手法。至唐以前.多注重穴位研究而少刺法研究.这是医家对《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的理论精华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的缘故.而窦氏则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并认为针剌调补阴阳气血的关键是手法.手法的关键是巧运气机。气机通达则阴阳气血可调.脏腑经络和顺,沉疴可除。窦氏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讲究的是“意”与“气”的相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很重要的作用.
4.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针灸学科中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古典针法.它是基于《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内外统一的整体观.以及阴阳相合.刚柔相配五行生克理论,用天干、地支的变异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合的时机,从而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输穴施以针刺补泻.以求得最佳疗效的针刺方法。窦氏概述了子午流注针法,并提出以八脉八穴为主,适当配穴的治法,为后世形成的灵龟八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流注八法》中首次明确提出“穴位时控”理沦。
窦氏的学术思坦对后1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他的门人王开、王国瑞父子继承并发展了窦氏学说。针灸大师杨继洲在窦氏学说和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针灸大成》这样的针灸名著,如此等等.足见他学术思想影响之深、之大、之远。
窦默,字子声.起初名杰,字汉卿。金元间广平肥水乡(今属河北省)人。
【生平事迹】窦默生于金代明昌七年,卒于元代至元十七年,享年84岁。窦氏自幼喜欢读书学习,胸怀大志。他的族祖窭旺,曾经担任过功曹,因而要窦默跟他学习刀笔,窦默不愿意于此营生,立志完成他的未尽学业。在他20岁时,适逢战事,窦默被元兵俘虏.与他同时被俘的人都被元军杀害.只有他一人得以逃脱返乡,从此以后,他的家庭破败没落,母亲仅是当时家里除他以外的唯一幸存者,也因惊怖而病死。窦氏因被俘后的惊吓和家庭破败的双重打击而病倒.在母亲病逝后。他抱病草草地安葬了老母之后不久,在元兵又犯他的家乡之时渡过黄河南逃,投靠居住在河南的外祖父吴氏家中.两年后,被清流河的医生王翁招为门婿,并将其方脉之术授予窦氏。后来窦氏又旅居蔡州(今河南汝阳南)时,遇到当地名医李浩,传授给他铜人针法。前后共安居17年有余,又因金哀宗完颜守绪南迁蔡州,被俘之惧使窦氏胆颤,于是窦氏携带妻儿又逃往德安、孝感等地避难,县令谢宽子授予窦氏以程朱理学.使窦氏于懦于医均有较大发展。1237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人召见他,窦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召,并隐去大名,从此改名为默.字于声。窦氏入朝后,与姚枢、许衡均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但被坚决辞绝。不久以有病为由,辞去所有官职,返回故里。后来,他又奉召回京,并赏赐京师住宅,按月领取奉禄,并经常与忽必烈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窦氏又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当他病逝以后.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后深切悼念,并且亲自委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柩返回故里肥水乡安葬。
窦氏出仕以后,仍然潜心研究医学,并且在他的宅第设立燕山活济堂,不时地为人治病.然而他的医名却被他的官声所掩盖,因而在史书上对他的医疗事迹记载不多。窦氏的医学著作有《针经指南》l卷(见窦桂芳《针灸四书》),《窦太师流注指要赋》l卷(见杜思敬《济世拔粹》)《标幽赋》2卷(在《针经指南》中),《子午流注》1卷(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窦太师针法》(署名杰,字汉卿,见《医藏目录》,《铜人针经密语》1卷(见龚显曾《金艺文补录》,《窦文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诀》1卷(见《医藏目录》,《疮疡经验全书》1 2卷(见《医藏目录》)。
【学术思想】窦氏是元代的名医,也是元代的名臣,他在针灸方面有杰出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
l.重视理论.钩沉索隐。自《针灸甲乙经》以降,直到宋代,在针灸选穴方面,多注重穴位的考证及新穴(即阿是穴)的探索,可是在理论方面,则没有大的发展,正如《子午流注针经·序》中所说:“近世指病直刺,不务法者多矣,”而窦氏则彰《内经》、《难经》之微,钩深索隐,多有创新.“以针法活人甚多”。对针灸学理论的宗旨.依据《内经》、《难经》理论,加以阐发刨新.尤其在手法、选穴等方面,都作了深刻探讨.并用歌赋形式记录下来,不但便于临床运用,而且利于学习记诵。
2.由博返约,用穴精当。窦氏要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经而可正”。确定12原穴为“枢要”.流注8穴为“纲纪”。从而使医者在众多腧穴的选穴时.执简驭繁提纲挈领。
3.重视手法,突出气机。针刺手法直接影响针刺治病的效果。临床施针时如仅注重选穴而忽视手法,则很难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窦氏突出的学术思想就是注重针刺手法._主张“微针与妙刺相通”此处的“妙刺”即是指适宜的手法。至唐以前.多注重穴位研究而少刺法研究.这是医家对《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的理论精华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的缘故.而窦氏则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并认为针剌调补阴阳气血的关键是手法.手法的关键是巧运气机。气机通达则阴阳气血可调.脏腑经络和顺,沉疴可除。窦氏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讲究的是“意”与“气”的相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很重要的作用.
4.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针灸学科中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古典针法.它是基于《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内外统一的整体观.以及阴阳相合.刚柔相配五行生克理论,用天干、地支的变异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合的时机,从而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输穴施以针刺补泻.以求得最佳疗效的针刺方法。窦氏概述了子午流注针法,并提出以八脉八穴为主,适当配穴的治法,为后世形成的灵龟八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流注八法》中首次明确提出“穴位时控”理沦。
窦氏的学术思坦对后1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他的门人王开、王国瑞父子继承并发展了窦氏学说。针灸大师杨继洲在窦氏学说和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针灸大成》这样的针灸名著,如此等等.足见他学术思想影响之深、之大、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