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名医别录》:鬼盖,生垣墙下,丛生,赤,旦生暮死。《本草纲目拾遗》:鬼盖如菌,生阴湿处,盖黑茎赤,和醋敷马脊肿。杜正伦云,鬼伞,夏日得雨,聚生粪堆,见日消黑。此物有小毒。
【拼音名】Guǐ Gài
【别名】朝菌、地盖、鬼伞、朝生、鬼屋、鬼菌、朝生地盖、一夜茸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菌科真菌墨汁鬼伞、粪鬼伞等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l.) Fr., Coprinus sterquilinus Fr.
【原形态】
1.墨汁鬼伞,菌盖卵形,伸展后宽4-11cm,灰色,有光泽,中部褐色,有细小鳞片,边缘往往花瓣状或有折纹;菌肉薄,白色,可口;柄白色,有丝状光泽,中空,长7-20cm,粗l-2.2cm;菌环生柄之下部极易消失;菌折稠密,宽,离生,白色,后变为黑色:孢子椭圆形,黑色,9-12×5-6μm;囊状体近圆柱形,100-160×20-32μm。
2.粪鬼伞,菌盖宽2.5-8cm,初期短圆柱形,白色,有鳞片,后为圆锥形,渐平展,灰色,中部浅褐色,有明显棱纹,最后变为黑色;菌肉白,薄;柄白色,长5-18cm,粗5-9mm,基部较粗;菌环白色,膜质,窄;菌折白色,渐由粉红色变为黑色;孢子黑色,光滑,椭圆形,18-24×10-13μm;囊状体大。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墨汁鬼伞生于柳及杨树干旁的地上或道旁。
2.粪鬼伞生于粪堆上。
资源分布:1.墨汁鬼伞分布河北、甘肃、青海、四川、江苏。
2.粪鬼伞分布河北、江苏、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墨汁鬼伞含异戊胺(Isoamylamine)、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腺嘌吟(Adenine)、6-氧嘌呤(Hy-Poxanthine)、尿狗酸(Urocanic acid)、咪唑乙酸(Imidazolylacetic acid)、咪唑丙酸(Imidazolylpropionicacid)、咪唑乙醇(Imidazolylethanol)、组氨酸、精氨酸、胆碱(Choline)、胍(Guanidine)、甜菜碱(Betaine)、尸胺(Cadaverine)等。又含色氨酸、色胺、核黄素(Riboflavine)(210国际单位)。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解毒疗疮。主小儿癎病;疔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内服:煎汤,3-9g;鲜品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不宜与酒、鸡肉同食。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小儿寒热癎。
2.《本草拾遗》:和醋敷肿毒,恶疮。
3.《纲目》:烧灰治疔肿,以针刺破四边,纳灰入内,经宿出根。
【摘录】《中华本草》
【拼音名】Guǐ Gài
【别名】朝菌、地盖、鬼伞、朝生、鬼屋、鬼菌、朝生地盖、一夜茸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菌科真菌墨汁鬼伞、粪鬼伞等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l.) Fr., Coprinus sterquilinus Fr.
【原形态】
1.墨汁鬼伞,菌盖卵形,伸展后宽4-11cm,灰色,有光泽,中部褐色,有细小鳞片,边缘往往花瓣状或有折纹;菌肉薄,白色,可口;柄白色,有丝状光泽,中空,长7-20cm,粗l-2.2cm;菌环生柄之下部极易消失;菌折稠密,宽,离生,白色,后变为黑色:孢子椭圆形,黑色,9-12×5-6μm;囊状体近圆柱形,100-160×20-32μm。
2.粪鬼伞,菌盖宽2.5-8cm,初期短圆柱形,白色,有鳞片,后为圆锥形,渐平展,灰色,中部浅褐色,有明显棱纹,最后变为黑色;菌肉白,薄;柄白色,长5-18cm,粗5-9mm,基部较粗;菌环白色,膜质,窄;菌折白色,渐由粉红色变为黑色;孢子黑色,光滑,椭圆形,18-24×10-13μm;囊状体大。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墨汁鬼伞生于柳及杨树干旁的地上或道旁。
2.粪鬼伞生于粪堆上。
资源分布:1.墨汁鬼伞分布河北、甘肃、青海、四川、江苏。
2.粪鬼伞分布河北、江苏、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墨汁鬼伞含异戊胺(Isoamylamine)、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腺嘌吟(Adenine)、6-氧嘌呤(Hy-Poxanthine)、尿狗酸(Urocanic acid)、咪唑乙酸(Imidazolylacetic acid)、咪唑丙酸(Imidazolylpropionicacid)、咪唑乙醇(Imidazolylethanol)、组氨酸、精氨酸、胆碱(Choline)、胍(Guanidine)、甜菜碱(Betaine)、尸胺(Cadaverine)等。又含色氨酸、色胺、核黄素(Riboflavine)(210国际单位)。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解毒疗疮。主小儿癎病;疔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内服:煎汤,3-9g;鲜品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不宜与酒、鸡肉同食。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小儿寒热癎。
2.《本草拾遗》:和醋敷肿毒,恶疮。
3.《纲目》:烧灰治疔肿,以针刺破四边,纳灰入内,经宿出根。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