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材 名】漏芦
【英 文 名】Uniflower Swisscentaury Root
【拉 丁 名】Radix Rhapontici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别名】野兰,鬼油麻,祁州漏芦,和尚头,独花山牛蒡,蓝刺头,华州漏芦,禹州漏芦
【名称考证】野兰(《本经》)、鬼油麻(《日华子本草》)。①祁州漏芦,又名:和尚头、独花山牛蒡。②蓝刺头又名:华州漏芦、禹州漏芦。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本植物的花序(追骨风)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苦咸,寒。①《本经》: "味苦咸,寒。"②《别录》: "大寒,无毒。"③《本草正》: "味微咸,性寒,有小毒。"
入胃、大肠经。①李杲: "手、足阳明。"②《本草从新》:"入胃、大肠,通肺、小肠。"③《玉楸药解》: "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入胃、大肠经。①李杲: "手、足阳明。"②《本草从新》:"入胃、大肠,通肺、小肠。"③《玉楸药解》: "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解毒药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通筋脉。治痈疽发背,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瘰疬病恶疮,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l.5~3钱(鲜者 1~2两);或八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①《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②《本草经疏》:"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非所宜投。妊娠禁用。"③《得配本草》: "气虚者禁用。”
【用药配伍】配瓜蒌:甘寒润肺、配蒲公英:清热解毒、配大黄:清热解毒。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去毛,洗净,润透,切片晒干。《雷公炮炙论》:"凡使漏芦,细锉,拌生甘草相对蒸,从巳至中,去甘草净拣用。"
【资源分布】①祁州漏芦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②蓝刺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药材鉴定】①祁州漏芦 干燥根呈圆锥形或破裂成较大的块状,多扭曲,长10~30厘米,中部直径 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棕黑色,多纵沟及交叉的网状裂纹,时有浮皮,顶端常见灰白色丝状毛茸。 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有灰黄色菊花纹及裂隙,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臭特异,味微苦。以外皮灰黑色、条粗、质坚、不裂者为佳。主产河北、辽宁、山西。此外陕西、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亦产。
②禹州漏芦为蓝刺头的干燥根,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稍扭曲,长10~30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顶端丛生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柬,下端偶有分枝。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圈褐色,内有黄、黑相间的菊花纹。无臭,味微涩。 以条粗、坚实者为佳。主产安徽、湖北、河南等地。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东南蓝刺头Echinops grijisii Hance的根作禹州漏芦使用。在新疆地区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蓝刺头Echinops ritro L.的根作漏芦使用。
显微鉴定:根横切面:表皮常己脱落。后生皮层为10余列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韧皮部较宽广,射线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呈多股性排列,有时小的导管群将大的导管群分隔成数段;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裂隙周围的细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组织中有油室,油室周围的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本品以条粗壮、质坚不裂、色灰黄者为佳。
②禹州漏芦为蓝刺头的干燥根,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稍扭曲,长10~30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顶端丛生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柬,下端偶有分枝。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圈褐色,内有黄、黑相间的菊花纹。无臭,味微涩。 以条粗、坚实者为佳。主产安徽、湖北、河南等地。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东南蓝刺头Echinops grijisii Hance的根作禹州漏芦使用。在新疆地区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蓝刺头Echinops ritro L.的根作漏芦使用。
显微鉴定:根横切面:表皮常己脱落。后生皮层为10余列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韧皮部较宽广,射线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呈多股性排列,有时小的导管群将大的导管群分隔成数段;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裂隙周围的细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组织中有油室,油室周围的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本品以条粗壮、质坚不裂、色灰黄者为佳。
【古籍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漏芦,勿用独漏,缘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须细验。"
②《别录》:"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③陶弘景: "漏芦,今近道亦有。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
④《唐本草》: " 漏芦,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如箸许,有四、五瓣。 七月、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 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 其鹿骊,山南谓之木黎芦,有毒,非漏声也。"
⑤《本草拾遗》: "按漏芦南人用苗,北土多用根。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尺。"
⑥《蜀本草》: "《图经》云,漏芦,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地最多。 六月、七月采茎,日干之,黑于众草。"
⑦《日华子本草》: "漏芦,花、苗并同用,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⑧《开宝本草》: "《别本注》云: 漏芦,茎箸大,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 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根,江宁及上党者佳。 陶注云,根容鹿骊,《唐(本草)注》云, 山南人名木黎芦,皆非也,漏芦自别尔。"
⑨《本草图经》: " 漏芦,今京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茎叶似白蒿,……异于众草。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差相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上;海州者花紫碧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傍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菁而细,又类葱本,淮甸人呼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虽别,而叶颇相类,但秦、海州者叶更作锯齿状耳。一物而殊类若此,医家何所适从。 当依旧说,以单州出者为胜。六月、七月采茎苗,日干,八月采根,阴
⑩《梦溪笔谈》: "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 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TIAN,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用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本草》自有一条,正谓之漏芦。"
②《别录》:"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③陶弘景: "漏芦,今近道亦有。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
④《唐本草》: " 漏芦,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如箸许,有四、五瓣。 七月、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 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 其鹿骊,山南谓之木黎芦,有毒,非漏声也。"
⑤《本草拾遗》: "按漏芦南人用苗,北土多用根。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尺。"
⑥《蜀本草》: "《图经》云,漏芦,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地最多。 六月、七月采茎,日干之,黑于众草。"
⑦《日华子本草》: "漏芦,花、苗并同用,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⑧《开宝本草》: "《别本注》云: 漏芦,茎箸大,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 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根,江宁及上党者佳。 陶注云,根容鹿骊,《唐(本草)注》云, 山南人名木黎芦,皆非也,漏芦自别尔。"
⑨《本草图经》: " 漏芦,今京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茎叶似白蒿,……异于众草。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差相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上;海州者花紫碧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傍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菁而细,又类葱本,淮甸人呼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虽别,而叶颇相类,但秦、海州者叶更作锯齿状耳。一物而殊类若此,医家何所适从。 当依旧说,以单州出者为胜。六月、七月采茎苗,日干,八月采根,阴
⑩《梦溪笔谈》: "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 飞廉一名漏芦,苗似苦TIAN,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用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时用苗。《本草》自有一条,正谓之漏芦。"
【化学成分】祁州漏芦根含挥发油。新疆蓝刺头果实含蓝刺头扔碱(Echinorine),种子含蓝刺头碱(Echinop-sine)及蓝刺头宁碱(Echinine)。
【相关选方】①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集验背疽方》漏芦汤)
②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局方》漏芦散)
③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二两。浸酒蒸饮。(《本草汇言》)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⑥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 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古圣散)
⑦治小儿无辜疳痢,羸弱,不欲饮食,及腹内虫动作,多吐清水:漏芦二两,猪肝一两(煿干),楮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以温水研一九,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圣惠方》漏芦丸)
⑧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漏芦(去芦头)一两,艾叶(去梗炒)四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用米醋三升,入药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圣济总录》漏芦丸)
⑨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漏芦汤)
⑩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②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局方》漏芦散)
③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二两。浸酒蒸饮。(《本草汇言》)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⑥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 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古圣散)
⑦治小儿无辜疳痢,羸弱,不欲饮食,及腹内虫动作,多吐清水:漏芦二两,猪肝一两(煿干),楮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以温水研一九,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圣惠方》漏芦丸)
⑧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漏芦(去芦头)一两,艾叶(去梗炒)四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用米醋三升,入药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圣济总录》漏芦丸)
⑨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漏芦汤)
⑩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原生形态】①祁州漏芦,又名:和尚头、独花山牛蒡。多年生草本,高25~65厘米。主根粗大。茎直立,单一,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浅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叶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 头状花序顶生,大形,直径5~6.5厘米;总苞广钟形,总苞片干膜质,多列,外列与中列匙形,先端有扩大成圆形撕裂状的附属体,最内一列狭披针形或线形,较外列为长;花全部管状花,淡红紫色;花冠长2~3厘米,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瘦果倒圆锥形,长约5~6毫米,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状冠毛。花期5~7月。 果期6~8月。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②蓝刺头,又名:华州漏芦、禹州漏芦。多年生草本,高35~65厘米,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茎直立。叶互生,近根部叶较大,有柄;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有尖刺,上面暗黄绿色,被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呈白色。 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2.3~3.5厘米;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基部联合,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内轮较外轮长,披针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中脉顶端伸出成刺,上郎天蓝色,下部淡绿白色;总苞内有一管状花,长约1.5厘米,先端5裂,天蓝色,冠毛不发达;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杯状,被白色长毛。花期7~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②蓝刺头,又名:华州漏芦、禹州漏芦。多年生草本,高35~65厘米,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茎直立。叶互生,近根部叶较大,有柄;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有尖刺,上面暗黄绿色,被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呈白色。 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2.3~3.5厘米;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基部联合,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内轮较外轮长,披针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中脉顶端伸出成刺,上郎天蓝色,下部淡绿白色;总苞内有一管状花,长约1.5厘米,先端5裂,天蓝色,冠毛不发达;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杯状,被白色长毛。花期7~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参考出处】《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别录》,《唐本草》,《本草拾遗》,《蜀本草》,《图经》,《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别本注》,《唐(本草)注》,《本草图经》,《梦溪笔谈》,《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