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1. 陶弘景:(蚺蛇)真胆狭长通黑,皮膜极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其伪者并不尔。此物最难得真。
2.《唐本草》:此胆(蚺蛇胆)剔取如米粟,着净水中,浮游水上,回旋行走者为真,多着亦即沉散,其少着径沉者,诸胆血并尔。陶所说真伪正反。
3. 孟诜:蚺蛇难识,多将诸胆代之,可细切,于水中走者真也。又猪及大虫胆亦走,迟于此胆。
【拼音名】Rán Shé Dǎn
【英文名】Python gallbladder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宰杀蚺蛇时,剖腹取胆,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蟒蛇,全长6-7m。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眶后鳞3或4;上唇鳞10-12,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背鳞平滑无棱,中段65-72行;腹鳞较窄小,255-263;尾下鳞65-69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能吞吃重10-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但主要以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长4-8cm,胆皮厚而光滑,胆管较粗。囊皮光滑,韧性强。
【性味】味甘;甘;性寒;有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杀虫附疳;明目去翳;消肿止痛。主小儿疳积;久痢;脘腹虫痛;惊痫;目翳肿痛;男子下疳;痔疮;疠风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g,酒化或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吹鼻。
【附方】①治小儿疳疮,蚀口齿鼻及下部: 蚺蛇胆末,敷②治小儿急疳痒,随爪(抓)作疮,瞬息大如钱: 蚺蛇胆三大豆许,黄矾、白矾灰、芦荟、麝香各一钱。上药细研为散。若头面身上有疮,以清泔洗,干,敷一大豆许,良久水出即止。如在口齿中,宜频贴之。(蚺蛇胆散)③治齿NI,齗肿有脓血出: 自矾灰,杏仁二十枚(汤浸,去皮、尖,研),蚺蛇胆一钱(分)。上药,细研。先以生布揩齿齗令血出,嗍令血尽,即用散药掺于湿纸上,可患处贴之,日三二上,以差为度。(白矾散,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湿痢久不断,体瘦,昏多睡,坐则闭目,食不下:蚺蛇胆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胆,以意多少饮之,并涂五心并下部。(《产乳集验方》)⑤治痔疮肿痛: 蚺蛇胆研,香油调涂。(《医方摘要》)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蚺蛇胆,苦中有甘,气寒,有小毒。心腹NI痛者,虫在内攻啮也。下部NI疮者,虫在外侵蚀也。湿热则生虫,苦寒能燥湿杀虫,故内外施之皆得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肿痛,入肝泄热,则肿痛除矣。
2.《别录》:主心腹NI痛,下部NI疮,目肿痛。
3.《药性论》:主下部虫,杀小儿疳。
4.《本草拾遗》:主破血,止血痢,小儿热丹、口疮、疳痢。
5.《海药本草》:主小儿痫,男子下部NI。
6.《纲目》:明目,去翳膜,疗大风。
7.《随息居饮食谱》:为伤科要药。
【摘录】《中华本草》
出自《本草经集注》。
1. 陶弘景:(蚺蛇)真胆狭长通黑,皮膜极薄,舐之甜苦,摩以注水即沉而不散。其伪者并不尔。此物最难得真。
2.《唐本草》:此胆(蚺蛇胆)剔取如米粟,着净水中,浮游水上,回旋行走者为真,多着亦即沉散,其少着径沉者,诸胆血并尔。陶所说真伪正反。
3. 孟诜:蚺蛇难识,多将诸胆代之,可细切,于水中走者真也。又猪及大虫胆亦走,迟于此胆。
【拼音名】Rán Shé Dǎn
【英文名】Python gallbladder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宰杀蚺蛇时,剖腹取胆,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蟒蛇,全长6-7m。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眶后鳞3或4;上唇鳞10-12,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背鳞平滑无棱,中段65-72行;腹鳞较窄小,255-263;尾下鳞65-69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能吞吃重10-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但主要以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长4-8cm,胆皮厚而光滑,胆管较粗。囊皮光滑,韧性强。
【性味】味甘;甘;性寒;有毒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杀虫附疳;明目去翳;消肿止痛。主小儿疳积;久痢;脘腹虫痛;惊痫;目翳肿痛;男子下疳;痔疮;疠风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g,酒化或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吹鼻。
【附方】①治小儿疳疮,蚀口齿鼻及下部: 蚺蛇胆末,敷②治小儿急疳痒,随爪(抓)作疮,瞬息大如钱: 蚺蛇胆三大豆许,黄矾、白矾灰、芦荟、麝香各一钱。上药细研为散。若头面身上有疮,以清泔洗,干,敷一大豆许,良久水出即止。如在口齿中,宜频贴之。(蚺蛇胆散)③治齿NI,齗肿有脓血出: 自矾灰,杏仁二十枚(汤浸,去皮、尖,研),蚺蛇胆一钱(分)。上药,细研。先以生布揩齿齗令血出,嗍令血尽,即用散药掺于湿纸上,可患处贴之,日三二上,以差为度。(白矾散,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湿痢久不断,体瘦,昏多睡,坐则闭目,食不下:蚺蛇胆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胆,以意多少饮之,并涂五心并下部。(《产乳集验方》)⑤治痔疮肿痛: 蚺蛇胆研,香油调涂。(《医方摘要》)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蚺蛇胆,苦中有甘,气寒,有小毒。心腹NI痛者,虫在内攻啮也。下部NI疮者,虫在外侵蚀也。湿热则生虫,苦寒能燥湿杀虫,故内外施之皆得也。肝开窍于目,肝热则目肿痛,入肝泄热,则肿痛除矣。
2.《别录》:主心腹NI痛,下部NI疮,目肿痛。
3.《药性论》:主下部虫,杀小儿疳。
4.《本草拾遗》:主破血,止血痢,小儿热丹、口疮、疳痢。
5.《海药本草》:主小儿痫,男子下部NI。
6.《纲目》:明目,去翳膜,疗大风。
7.《随息居饮食谱》:为伤科要药。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