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石莽草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

【拼音名】Shí Mǎnɡ Cǎo

【别名】省订草、红岩花叶、雷公须、火眼丹、水绣球、草石椒、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红草、小铜草、太阳草、石辣蓼、太阳花、省丁草、铜矿草、青影子、小红蓼、小红藤、骨虫草、沙滩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头花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长15-25cm。枝由根状茎丛出,匍匐或斜升,分枝紫红色,节上有柔毛或近于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短或近无柄,柄基耳状抱茎;托叶膜质,鞘状,被长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1.5-3cm,宽1-2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有缘毛,边缘叶脉常带红色。花序头状,单生或2个着生于枝的顶端,花序梗具腺毛;花小,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雄蕊8个,基部有黄绿色腺体;于房上位,花柱上部3深裂,柱头球形。瘦果卵形,有3棱,包干宿存花被内;黑色,光泽。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沟边、田边阴湿处及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并有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长1.5-3cm,宽l-2cm,克瑞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红色缘毛,上面绿色,常有人字形红晕,下面绿色带紫红色,两面均被褐色疏柔毛;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销筒状,膜质,基都有草质耳状片。花序头状,顶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
气微,味微苦、涩。

【化学成份】头花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羟基二十四烷-3-酮(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羟基二十九烷-3-酮(29-h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性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主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痄腮;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2.《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3.《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摘录】《中华本草》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石莽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