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Shí Gān Zǐ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Pothos
【别名】石气柑、柑子菌芋、岩香、青蒲芦茶、石葫芦、藤桔、石戎芦茶、爬山蜈蚣、伸筋草、青笔标、铁斑鸠、小毛铜钱菜、风瘫药、六扑风、石上蟾蜍草、猛药、铁板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紫苞石柑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thos chinensis (Raf.) Merr.[Tapanava chinensis Raf.]2.Pothos cathcarti Schot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1.石柑子,附一藤本,长0.4-6m。茎亚木质,淡褐色,近圆柱形,具纵条纹,粗约2cm,节间长1-4cm,节上常束生长1-3cm的气生根,分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鳞叶线形,长4-8cm,宽3-7mm,锐尖,具多数平行纵脉。叶柄倒卵状长圆形可楔形,长1-4cm,宽0.5-1.2cm;叶片纸质,披我形状卵形一对披我状长圆形,长6-13cm,宽1.5-5.6cm,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常有芒状尖头,基部钝,鲜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干后表面黄绿色,背面淡黄色;中肋在表面稍下陷,背面隆起,侧脉4对,最下1对基出,弧形上繁荣昌盛,细脉多数,近平行。花序腑生,基部具苞片4-5枚;苞片卵形,长约5mm,纵脉多数;花序柄长0.8-1.8cm;佛焰苞卵形,绿色,长约8mm,展开宽约12mm,锐尖;肉穗花序短,椭圆形,至近圆球形,淡绿色或淡黄色,长7-8mm;花两性;花被片6枚;雄蕊6;子房3室,每室胚珠1。浆果黄绿色至红色,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cm。花、果期全年。
2.紫苞石柑,本种与石柑子的区别是: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叶柄长4-8cm,宽0.5-1cm;佛焰苞紫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
2.附生于海拔500-1600m的密林中树干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云南。
【化学成份】从石柑子全草中分得武珀酸(succin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
【药理作用】抗蛇毒作用,给小鼠皮下注射100%致死量的眼镜蛇毒后,立即灌服60%石柑子醇提取液75g/kg,在24小时内小鼠存活率为68.3%,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P<0.001)。
【性味】味辛;苦;性平;小毒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消积;祛风湿;散瘀解毒。主心、胃气痛;疝气;小儿并非积;食积胀满;血吸虫晚期肝脾肿大;风湿痹痛;脚气;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耳疮;鼻窦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搽,或鲜品捣敷。
【注意】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消食,治风湿麻木。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心胃气痛,疝气,除脚气。
3.《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祛风湿。治风湿骨痛,耳疮。
4.《四川中药志》:治小儿五疳,大人寒气入骨,不红不肿,湿流关节,麻木等症。并能止咳,止气痛。
【摘录】《中华本草》
【拼音名】Shí Gān Zǐ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Pothos
【别名】石气柑、柑子菌芋、岩香、青蒲芦茶、石葫芦、藤桔、石戎芦茶、爬山蜈蚣、伸筋草、青笔标、铁斑鸠、小毛铜钱菜、风瘫药、六扑风、石上蟾蜍草、猛药、铁板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柑子、紫苞石柑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thos chinensis (Raf.) Merr.[Tapanava chinensis Raf.]2.Pothos cathcarti Schot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1.石柑子,附一藤本,长0.4-6m。茎亚木质,淡褐色,近圆柱形,具纵条纹,粗约2cm,节间长1-4cm,节上常束生长1-3cm的气生根,分枝下部常具鳞叶1枚;鳞叶线形,长4-8cm,宽3-7mm,锐尖,具多数平行纵脉。叶柄倒卵状长圆形可楔形,长1-4cm,宽0.5-1.2cm;叶片纸质,披我形状卵形一对披我状长圆形,长6-13cm,宽1.5-5.6cm,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常有芒状尖头,基部钝,鲜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干后表面黄绿色,背面淡黄色;中肋在表面稍下陷,背面隆起,侧脉4对,最下1对基出,弧形上繁荣昌盛,细脉多数,近平行。花序腑生,基部具苞片4-5枚;苞片卵形,长约5mm,纵脉多数;花序柄长0.8-1.8cm;佛焰苞卵形,绿色,长约8mm,展开宽约12mm,锐尖;肉穗花序短,椭圆形,至近圆球形,淡绿色或淡黄色,长7-8mm;花两性;花被片6枚;雄蕊6;子房3室,每室胚珠1。浆果黄绿色至红色,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cm。花、果期全年。
2.紫苞石柑,本种与石柑子的区别是: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叶柄长4-8cm,宽0.5-1cm;佛焰苞紫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阴湿密林中常匍匐于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
2.附生于海拔500-1600m的密林中树干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云南。
【化学成份】从石柑子全草中分得武珀酸(succin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
【药理作用】抗蛇毒作用,给小鼠皮下注射100%致死量的眼镜蛇毒后,立即灌服60%石柑子醇提取液75g/kg,在24小时内小鼠存活率为68.3%,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P<0.001)。
【性味】味辛;苦;性平;小毒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消积;祛风湿;散瘀解毒。主心、胃气痛;疝气;小儿并非积;食积胀满;血吸虫晚期肝脾肿大;风湿痹痛;脚气;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耳疮;鼻窦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浸酒搽,或鲜品捣敷。
【注意】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消食,治风湿麻木。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心胃气痛,疝气,除脚气。
3.《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祛风湿。治风湿骨痛,耳疮。
4.《四川中药志》:治小儿五疳,大人寒气入骨,不红不肿,湿流关节,麻木等症。并能止咳,止气痛。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