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Tónɡ Gǔ Qī
【别名】白接骨连、红接骨连、戛戛羊、饿老虎、钻骨风(《贵州草药》),疔药、血乌(《四川常用中草药》),棉絮头(《贵州药植目录》)。
【来源】为毛茛种植物西南银莲花的根茎及叶。春、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圆柱形块状,坚硬,黑褐色,须根细长。基生叶1~3,基部常有宿存鳞片,鳞片外面密被白色长绒毛,时片五角形,长4.5~10厘米,宽6~18厘米,3全裂,中央裂片菱形,近羽状深裂,边缘生粗牙齿,侧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叶柄长14~37厘米。花茎高23~42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总苞苞片3,具柄,叶状,长8~14厘米;花1~3朵簇生:萼片5,白色,倒卵形,长1~2厘米,背面有疏柔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丝形;心皮多数,无毛,离生,花柱短。瘦果近卵形,长约2.5毫米,黄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中,或沟边阴处石上及高山区的山腰坡地草丛中。分布云南西北部、四川、贵州和湖北西部。
【性味】
苦,温。
①《贵州草药》:性平,味微苦。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苦微甘。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消肿,解毒。治跌打损伤,风湿痛,口疮,坐板疮。
①《贵州草药》:消肿毒,接骨,止血,生肌。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镇痛,活血。治虚劳内伤,跌打损伤,风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外用:研末或捣敷。
【注意】《四川常用中草药》: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口疮:白接骨连根适量,研末调菜油搽患处。
②治坐板疮:白接骨连叶,捣烂搽患处。
③治外伤:白接骨连叶,捣绒敷伤口。(选方出《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
【拼音名】Tónɡ Gǔ Qī
【别名】白接骨连、红接骨连、戛戛羊、饿老虎、钻骨风(《贵州草药》),疔药、血乌(《四川常用中草药》),棉絮头(《贵州药植目录》)。
【来源】为毛茛种植物西南银莲花的根茎及叶。春、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茎圆柱形块状,坚硬,黑褐色,须根细长。基生叶1~3,基部常有宿存鳞片,鳞片外面密被白色长绒毛,时片五角形,长4.5~10厘米,宽6~18厘米,3全裂,中央裂片菱形,近羽状深裂,边缘生粗牙齿,侧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叶柄长14~37厘米。花茎高23~42厘米,无毛或疏生短柔毛;总苞苞片3,具柄,叶状,长8~14厘米;花1~3朵簇生:萼片5,白色,倒卵形,长1~2厘米,背面有疏柔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丝形;心皮多数,无毛,离生,花柱短。瘦果近卵形,长约2.5毫米,黄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中,或沟边阴处石上及高山区的山腰坡地草丛中。分布云南西北部、四川、贵州和湖北西部。
【性味】
苦,温。
①《贵州草药》:性平,味微苦。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性温,味苦微甘。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消肿,解毒。治跌打损伤,风湿痛,口疮,坐板疮。
①《贵州草药》:消肿毒,接骨,止血,生肌。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镇痛,活血。治虚劳内伤,跌打损伤,风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外用:研末或捣敷。
【注意】《四川常用中草药》: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口疮:白接骨连根适量,研末调菜油搽患处。
②治坐板疮:白接骨连叶,捣烂搽患处。
③治外伤:白接骨连叶,捣绒敷伤口。(选方出《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