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óu Zhā Guǒ
【别名】油瓜、猪油果、有棱油爪、牛蹄子、野面瓜、猴子面瓜、唛豆荚。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油渣果的种仁或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果,剖取种仁,洗净,晒干或鲜用。果皮,晒干研末。
【原形态】多年生木质藤本,长达20-30m。茎枝粗壮,具纵棱及槽,无毛。叶互生;叶柄粗壮,长4-8cm,具纵条纹;郑须2-5歧,光滑;叶片厚革质,3-5深裂,中裂片浅裂或有时不分裂;长宽均15-24cm,裂片卵状长圆形,中裂征较大,侧裂片较小,上面光绿色,两面光滑无毛;主脉3-5条,在背部隆起。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花序轴15-30cm;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肉质,花梗粗短,光滑或被微柔毛;花萼筒管状,淡黄以;花冠辐状,外面黄色,里面白色,5裂,裂片长约5cm,先端呈流苏状,长达15cm;雄蕊3,花丝不明显,花药靠合;雌花单生;花梗粗壮,短;子房近球形,具12枚胚株,外面被微毛,花柱长,柱头3,先端2裂。果实大型,扁球形,径约20cm,厚10-16cm;淡红褐色,有12条沟槽,具绒红,有6颗大型种子(另6颗不育)。种子长圆形,长约7cm,宽达3cm。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500的灌丛中和山坡路旁,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胃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外伤出血;疮疖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6-9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取种仁捣油涂擦。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油瓜、猪油果、有棱油爪、牛蹄子、野面瓜、猴子面瓜、唛豆荚。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油渣果的种仁或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果,剖取种仁,洗净,晒干或鲜用。果皮,晒干研末。
【原形态】多年生木质藤本,长达20-30m。茎枝粗壮,具纵棱及槽,无毛。叶互生;叶柄粗壮,长4-8cm,具纵条纹;郑须2-5歧,光滑;叶片厚革质,3-5深裂,中裂片浅裂或有时不分裂;长宽均15-24cm,裂片卵状长圆形,中裂征较大,侧裂片较小,上面光绿色,两面光滑无毛;主脉3-5条,在背部隆起。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花序轴15-30cm;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肉质,花梗粗短,光滑或被微柔毛;花萼筒管状,淡黄以;花冠辐状,外面黄色,里面白色,5裂,裂片长约5cm,先端呈流苏状,长达15cm;雄蕊3,花丝不明显,花药靠合;雌花单生;花梗粗壮,短;子房近球形,具12枚胚株,外面被微毛,花柱长,柱头3,先端2裂。果实大型,扁球形,径约20cm,厚10-16cm;淡红褐色,有12条沟槽,具绒红,有6颗大型种子(另6颗不育)。种子长圆形,长约7cm,宽达3cm。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500的灌丛中和山坡路旁,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胃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外伤出血;疮疖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6-9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取种仁捣油涂擦。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