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始载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
【拼音名】Yánɡ Bái Là Shù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美洲绿(木岑)格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var.lanceolata (Borkh.)Sarg.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整枝时剥取树皮,切片,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10-20m。树皮灰色,粗糙,皱裂。顶芽圆锥形,尖头,被褐色糖秕状毛。小枝红棕色,圆柱形,被黄色柔毛或秃净。羽状复叶长18-40cm;叶柄长2-5cm;叶轴圆柱形,上面具较宽的浅沟,常无毛;小叶7-9枚,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4-13cm,宽2-8cm,顶生小叶与侧生小叶几等大,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叶绿具不明显钝锯齿或近全缘,下面疏被绢毛;小叶无柄或下方1对小叶具短柄。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长5-20cm;花密集,雄花与两性花异株,与叶同时开放;花序梗短;花梗纤细,被短柔毛;雄花花萼小,萼齿不规则深裂,花药大,长圆形,花丝短;两性花花萼较宽,萼齿浅裂,花柱细,柱头2裂。翅果狭倒披针形,长3-5cm,宽0.4-0.7cm,上中部最宽,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翅下延近坚果中部,坚果圆柱形,长1.5-2cm,宽约2mm,脉棱明显。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道旁或庭园栽培。分布于沈阳、北京、天津、西安、乌鲁木齐等地。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敛止血。主湿热泻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目赤肿痛;牛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树皮。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敛止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白带,崩漏,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外用于牛皮癣。
【摘录】《中华本草》
【拼音名】Yánɡ Bái Là Shù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美洲绿(木岑)格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var.lanceolata (Borkh.)Sarg.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整枝时剥取树皮,切片,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10-20m。树皮灰色,粗糙,皱裂。顶芽圆锥形,尖头,被褐色糖秕状毛。小枝红棕色,圆柱形,被黄色柔毛或秃净。羽状复叶长18-40cm;叶柄长2-5cm;叶轴圆柱形,上面具较宽的浅沟,常无毛;小叶7-9枚,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狭卵形或椭圆形,长4-13cm,宽2-8cm,顶生小叶与侧生小叶几等大,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叶绿具不明显钝锯齿或近全缘,下面疏被绢毛;小叶无柄或下方1对小叶具短柄。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长5-20cm;花密集,雄花与两性花异株,与叶同时开放;花序梗短;花梗纤细,被短柔毛;雄花花萼小,萼齿不规则深裂,花药大,长圆形,花丝短;两性花花萼较宽,萼齿浅裂,花柱细,柱头2裂。翅果狭倒披针形,长3-5cm,宽0.4-0.7cm,上中部最宽,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翅下延近坚果中部,坚果圆柱形,长1.5-2cm,宽约2mm,脉棱明显。花期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道旁或庭园栽培。分布于沈阳、北京、天津、西安、乌鲁木齐等地。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敛止血。主湿热泻痢;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目赤肿痛;牛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树皮。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敛止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白带,崩漏,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外用于牛皮癣。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