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纲目》
【拼音名】Zuì Yú Cǎo
【别名】鱼尾草、醉鱼儿草(《履巉岩本草》),槐木(《普济方》),闹鱼花(《纲目》),痒见消(《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光子、羊脑髓、五霸蔷(《中国树木分类学》),四方麻、阳包树(《中国药植志》),鱼鳞子(《安徽药材》),药杆子(《江苏植药志》),驴尾草、羊尾巴、防痛树、鸡公尾(《广西中兽医药植》),毒鱼藤、鲤鱼花草、药鳗老醋(《中国土农药志》),野巴豆、老阳花、萝卜树子、药鱼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土蒙花(《四川中药志》),花玉成、四棱麻、羊饱药、羊白婆、金鸡尾、洞庭草、白皮消、铁帚尾(《湖南药物志》),红鱼波、红鱼皂(《闽东本草》),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楼梅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鱼泡草、鱼藤草、洋波、鱼背子花(《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的全草。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1~2.5米。树皮茶褐色。小枝具四棱而稍有翅,棱的两面有短白茸毛,老则脱落。叶对生,卵圆形至矩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5~3厘米,纸质,先端尖,全缘或有小齿,基部浑圆至钝形或楔形;幼嫩时叶面间有茸毛,下面密被绵毛,老时两面均无毛;叶柄长2~4毫米。总状花序顶生,长18~40厘米;总苞1片,披针形,有茸毛;萼钟状,4或5浅裂:花冠紫色,有白色闪光的细鳞片,长1~1.2厘米,前端膨大,4裂,裂片卵圆形;雄蕊4,花丝短,贴生;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2裂,子房上位。蒴果,2瓣裂,椭圆形,长约5毫米。种子细小,略为纺锤状。花期4~7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根(七里香)、花(醉鱼草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亦有栽培以供观赏。分布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叶含醉鱼草甙等多种黄酮类。
【药理作用】醉鱼草有某些杀昆虫作用。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纲目》:辛苦,温,有小毒。
②《湖南药物志》: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杀虫,活血。治流行性感冒,咳嗽,哮喘,风湿关节痛,蛔虫病,钩虫病,跌打,外伤出血,痄腮,瘰疬。
①《福建民间草药》:能活血行气。
②《湖南药物志》:消风去湿,行气化痰,解毒止咳。治腹痛,腹泻,痈肿,关节痛。
③《闽东本草》:消食去积滞,杀虫。治蛔虫绞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捣汁。外用:捣丹涂或研末掺。
【附方】
①治流行性感冒:醉鱼草五钱到一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②治钩虫病:醉鱼草五钱(儿童酌减)。水煮二小时,取汁一百毫升,加白糖,于晚饭后与次晨饭前分服。服药量可由五钱逐次增至五两。个别服药者有恶心、腹痛、腹泻、头昏乏力等症状。(《全展选编·传染病》)
③洽疟疾:醉鱼草、白英各一两。水煎,于疟疾发作前三至四小时内服,连服二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④治跌打新伤:鲜醉鱼草全草,五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酌加红酒、开水炖一小时,内服。(《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外伤出血:醉鱼草叶晒干研末,撒在伤口,并轻轻压一下,有止血作用。(《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误食石斑鱼子(中)毒,吐不止;鱼尾草研汁服少许。(《普济方》)
⑦治痄腮:醉鱼草五钱,枫球七枚,荠菜三钱。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
⑧治瘰疬:醉鱼草全草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⑨治风寒牙痛:鲜醉鱼草叶和食盐少许,捣烂取汁漱口。(《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用复方醉鱼草片剂,每次8片,日服3次(1日剂量为生药醉鱼草5.3钱,紫金牛4.7钱,芫花2.6分),10天为一疗程。用药后近期疗效明显,一般在3~5天后咳嗽缓解,脓痰转稀,容易咳出,喘息减轻,但不能完全控制。副作用有胃部不适,舌咽干燥,肠胀气,个别诉头昏,停药后即消失。
②治疗支气管哮喘
取醉鱼草煎服,每日2次,每次2两。试治1例,于每次服药后10~15分钟吐出大量黄脓样痰,约2周后自觉胸部紧闷有明显改善,继续服药1个半月(总药量达6斤),症状逐渐消失,3个月后随访病者已恢复工作,虽在天气改变时亦末发作,检查两肺呼吸音清晰。
【摘录】《*辞典》
【拼音名】Zuì Yú Cǎo
【别名】鱼尾草、醉鱼儿草(《履巉岩本草》),槐木(《普济方》),闹鱼花(《纲目》),痒见消(《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光子、羊脑髓、五霸蔷(《中国树木分类学》),四方麻、阳包树(《中国药植志》),鱼鳞子(《安徽药材》),药杆子(《江苏植药志》),驴尾草、羊尾巴、防痛树、鸡公尾(《广西中兽医药植》),毒鱼藤、鲤鱼花草、药鳗老醋(《中国土农药志》),野巴豆、老阳花、萝卜树子、药鱼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土蒙花(《四川中药志》),花玉成、四棱麻、羊饱药、羊白婆、金鸡尾、洞庭草、白皮消、铁帚尾(《湖南药物志》),红鱼波、红鱼皂(《闽东本草》),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楼梅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鱼泡草、鱼藤草、洋波、鱼背子花(《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的全草。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1~2.5米。树皮茶褐色。小枝具四棱而稍有翅,棱的两面有短白茸毛,老则脱落。叶对生,卵圆形至矩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1.5~3厘米,纸质,先端尖,全缘或有小齿,基部浑圆至钝形或楔形;幼嫩时叶面间有茸毛,下面密被绵毛,老时两面均无毛;叶柄长2~4毫米。总状花序顶生,长18~40厘米;总苞1片,披针形,有茸毛;萼钟状,4或5浅裂:花冠紫色,有白色闪光的细鳞片,长1~1.2厘米,前端膨大,4裂,裂片卵圆形;雄蕊4,花丝短,贴生;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2裂,子房上位。蒴果,2瓣裂,椭圆形,长约5毫米。种子细小,略为纺锤状。花期4~7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根(七里香)、花(醉鱼草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亦有栽培以供观赏。分布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叶含醉鱼草甙等多种黄酮类。
【药理作用】醉鱼草有某些杀昆虫作用。
【性味】
辛苦,温,有毒。
①《纲目》:辛苦,温,有小毒。
②《湖南药物志》: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杀虫,活血。治流行性感冒,咳嗽,哮喘,风湿关节痛,蛔虫病,钩虫病,跌打,外伤出血,痄腮,瘰疬。
①《福建民间草药》:能活血行气。
②《湖南药物志》:消风去湿,行气化痰,解毒止咳。治腹痛,腹泻,痈肿,关节痛。
③《闽东本草》:消食去积滞,杀虫。治蛔虫绞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捣汁。外用:捣丹涂或研末掺。
【附方】
①治流行性感冒:醉鱼草五钱到一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②治钩虫病:醉鱼草五钱(儿童酌减)。水煮二小时,取汁一百毫升,加白糖,于晚饭后与次晨饭前分服。服药量可由五钱逐次增至五两。个别服药者有恶心、腹痛、腹泻、头昏乏力等症状。(《全展选编·传染病》)
③洽疟疾:醉鱼草、白英各一两。水煎,于疟疾发作前三至四小时内服,连服二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④治跌打新伤:鲜醉鱼草全草,五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酌加红酒、开水炖一小时,内服。(《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外伤出血:醉鱼草叶晒干研末,撒在伤口,并轻轻压一下,有止血作用。(《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误食石斑鱼子(中)毒,吐不止;鱼尾草研汁服少许。(《普济方》)
⑦治痄腮:醉鱼草五钱,枫球七枚,荠菜三钱。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
⑧治瘰疬:醉鱼草全草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⑨治风寒牙痛:鲜醉鱼草叶和食盐少许,捣烂取汁漱口。(《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用复方醉鱼草片剂,每次8片,日服3次(1日剂量为生药醉鱼草5.3钱,紫金牛4.7钱,芫花2.6分),10天为一疗程。用药后近期疗效明显,一般在3~5天后咳嗽缓解,脓痰转稀,容易咳出,喘息减轻,但不能完全控制。副作用有胃部不适,舌咽干燥,肠胀气,个别诉头昏,停药后即消失。
②治疗支气管哮喘
取醉鱼草煎服,每日2次,每次2两。试治1例,于每次服药后10~15分钟吐出大量黄脓样痰,约2周后自觉胸部紧闷有明显改善,继续服药1个半月(总药量达6斤),症状逐渐消失,3个月后随访病者已恢复工作,虽在天气改变时亦末发作,检查两肺呼吸音清晰。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