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菊饮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后下)、苦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每剂用水两杯,煎取一杯,每日可服二三剂。
本方主用于风温初起,咳嗽,身不甚热,口微渴,咽干或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等出现风温风热证者均可使用。
本方为辛凉解表剂中的轻剂,根据前人“轻可去实”和“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本方主治风温犯肺,邪在卫分。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卫汗之可也”。此方以桑叶、菊花辛凉轻清,疏散肺经风热,是为主药;薄荷辛凉宣散,可助桑、菊疏解上焦风温热邪,桔梗宣肺,杏仁肃降,三药并为辅药;连翘辛寒味苦但质轻,能入心、肺散热透表,芦根甘寒,清肺热生津液,并为佐药;甘草味甘,调和百药,有“国老”之称,合桔梗能利咽喉,为使药。
本方与银翘散相比较,本方长于疏风散热而治咳,银翘散长于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本方加瓜蒌、知母、浙贝、可治疗风温咳嗽,痰多色黄,咯吐不利。如果温邪化热,而见咳嗽、痰黄而粘稠难出、咽干口渴、舌苔黄、脉浮数有力等症者,可加重本方的用量,除桑叶加到10克外,余药均可加倍使用,另外再加炒黄芩9~12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冬瓜子10克、葛根10克。如温邪化热,热入血分,兼现高热、神昏、身出斑疹等,这时除加重本方用量外,还须加玄参、赤芍、生地等。口渴明显者可加天花粉。
风温表证兼见两眼红赤、羞明流泪,甚或头痛、目痛者,可将桑叶、菊花均改为10克,加白蒺藜10克、草决明10克、荆芥10克、夏枯草10克。兼见咽喉肿痛、单双乳蛾者,可加牛蒡子、生地、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土牛膝等同用。
有些医生每遇外感咳嗽即投杏苏散(杏仁、苏叶、苦梗、生姜、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以此通治四时外感咳嗽,这是不对的,应注意辨证。外感咳嗽有风寒、风温、风热之分。杏苏散只适用于风寒咳嗽。桑菊饮则适用于风温、风热咳嗽、风温咳嗽如误用杏苏散类辛温之剂,消铄肺液,伤耗肺津,可致久嗽成痨。可见无论轻病重病,运用了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提高疗效。
我常用此方治疗春季、初秋季节发生的外感咳嗽。春季时感受外邪,常因春气上升,体内阳气初动再兼风为阳邪,而化为温热之证。症状可有轻度头痛、咽痛、咽痒,鼻流涕而出气热,咳嗽,痰不易出,喉间微痛,身有轻热,或不发热仅感周身酸困,舌苔薄白,脉象略浮数或数。此时可用:桑叶9克,菊花g克,杏仁9克,连翘6~10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甘草3克,薄荷3~5克(后下),荆芥9克,苏子9克,杷叶15克,紫苑15克,芦根12克,水煎服,每日3次,饭后服,即两日服3剂药。病情减轻后可改为每日1剂。初秋季节,人体内一般尚有暑夏的内热,此时秋风初燥,最易伤肺,人感其邪,从体内之热而化热,化为温燥束肺,亦发生外感咳嗽。此属外感咳嗽温燥证。其症状常见头痛鼻塞,口鼻干燥,咽喉发痒,或有喉痛、咳嗽,痰不易出,或咽干呛咳无痰、身无大热、口干喉燥,饮水不能解,舌苔薄白,脉浮或略数或数或数而略虚等。此证可用: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南沙参6克,桔梗6克,连翘6~9克,薄荷3~6克(后下),荆芥6~9克,天花粉9克,枇杷叶12克,苍耳子6~9克,鲜芦根15克,梨皮1个,苏子霜6克。水煎每剂分两次服。第一、二、三天每日服药3次(两日服药3剂),以后每日1剂。咳嗽重者,可去天花粉、连翘,加紫苑15克、川贝9克,苏子霜改为9克。舌苔厚者可加炒莱菔子9克。
以上两方是我个人常用之方,仅供参考。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后下)、苦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每剂用水两杯,煎取一杯,每日可服二三剂。
本方主用于风温初起,咳嗽,身不甚热,口微渴,咽干或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等出现风温风热证者均可使用。
本方为辛凉解表剂中的轻剂,根据前人“轻可去实”和“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本方主治风温犯肺,邪在卫分。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卫汗之可也”。此方以桑叶、菊花辛凉轻清,疏散肺经风热,是为主药;薄荷辛凉宣散,可助桑、菊疏解上焦风温热邪,桔梗宣肺,杏仁肃降,三药并为辅药;连翘辛寒味苦但质轻,能入心、肺散热透表,芦根甘寒,清肺热生津液,并为佐药;甘草味甘,调和百药,有“国老”之称,合桔梗能利咽喉,为使药。
本方与银翘散相比较,本方长于疏风散热而治咳,银翘散长于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本方加瓜蒌、知母、浙贝、可治疗风温咳嗽,痰多色黄,咯吐不利。如果温邪化热,而见咳嗽、痰黄而粘稠难出、咽干口渴、舌苔黄、脉浮数有力等症者,可加重本方的用量,除桑叶加到10克外,余药均可加倍使用,另外再加炒黄芩9~12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冬瓜子10克、葛根10克。如温邪化热,热入血分,兼现高热、神昏、身出斑疹等,这时除加重本方用量外,还须加玄参、赤芍、生地等。口渴明显者可加天花粉。
风温表证兼见两眼红赤、羞明流泪,甚或头痛、目痛者,可将桑叶、菊花均改为10克,加白蒺藜10克、草决明10克、荆芥10克、夏枯草10克。兼见咽喉肿痛、单双乳蛾者,可加牛蒡子、生地、玄参、板蓝根、山豆根、土牛膝等同用。
有些医生每遇外感咳嗽即投杏苏散(杏仁、苏叶、苦梗、生姜、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以此通治四时外感咳嗽,这是不对的,应注意辨证。外感咳嗽有风寒、风温、风热之分。杏苏散只适用于风寒咳嗽。桑菊饮则适用于风温、风热咳嗽、风温咳嗽如误用杏苏散类辛温之剂,消铄肺液,伤耗肺津,可致久嗽成痨。可见无论轻病重病,运用了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提高疗效。
我常用此方治疗春季、初秋季节发生的外感咳嗽。春季时感受外邪,常因春气上升,体内阳气初动再兼风为阳邪,而化为温热之证。症状可有轻度头痛、咽痛、咽痒,鼻流涕而出气热,咳嗽,痰不易出,喉间微痛,身有轻热,或不发热仅感周身酸困,舌苔薄白,脉象略浮数或数。此时可用:桑叶9克,菊花g克,杏仁9克,连翘6~10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甘草3克,薄荷3~5克(后下),荆芥9克,苏子9克,杷叶15克,紫苑15克,芦根12克,水煎服,每日3次,饭后服,即两日服3剂药。病情减轻后可改为每日1剂。初秋季节,人体内一般尚有暑夏的内热,此时秋风初燥,最易伤肺,人感其邪,从体内之热而化热,化为温燥束肺,亦发生外感咳嗽。此属外感咳嗽温燥证。其症状常见头痛鼻塞,口鼻干燥,咽喉发痒,或有喉痛、咳嗽,痰不易出,或咽干呛咳无痰、身无大热、口干喉燥,饮水不能解,舌苔薄白,脉浮或略数或数或数而略虚等。此证可用: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南沙参6克,桔梗6克,连翘6~9克,薄荷3~6克(后下),荆芥6~9克,天花粉9克,枇杷叶12克,苍耳子6~9克,鲜芦根15克,梨皮1个,苏子霜6克。水煎每剂分两次服。第一、二、三天每日服药3次(两日服药3剂),以后每日1剂。咳嗽重者,可去天花粉、连翘,加紫苑15克、川贝9克,苏子霜改为9克。舌苔厚者可加炒莱菔子9克。
以上两方是我个人常用之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