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健康网

参苏饮(焦树德)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参苏饮
    人参3克、紫苏叶3克、葛根3克、前胡3克、半夏3克、茯苓3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枳壳15克、桔梗15克、木香15克,共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外感重者去大枣,加葱白;肺中有火者,去人参,加杏仁、桑白皮;泄泻者,加白术、扁豆、莲子肉。近代多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作为汤剂煎服。人参也可用党参代替,但体极虚弱者,仍以用人参为宜。
    本方运用于虚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湿痰,症见恶寒畏冷,头痛发热,咳嗽痰多,呕逆恶心,痰阻中焦,眩晕嘈杂,舌苔白,脉象弱或浮细无力等。
    方中以人参扶正匡邪,紫苏叶辛温解表,芳香和胃为主药。辅以葛根升阳解肌,前胡降气清热,半夏化痰止呕,茯苓利湿调中。佐以陈皮理气化痰而开胃,枳壳行气宽胸以除闷,木香行气和中,甘草甘缓和胃,调和百药。使以桔梗宣通肺气,以利疏风解表。
    去人参、葛根、木香,加杏仁名杏苏散,有宣肺化痰作用,主用于秋冷季节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咳嗽而痰稀白,微恶风寒,鼻塞无汗等。为宣肺疏解的轻剂。
    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有疏散解表、宣肺化痰的作用。主用于感冒风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明显,咳嗽、吐痰,气逆胸闷。
    人参败毒散(人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与本方均有益气解表的作用,但人参败毒散散风祛湿的力量大于本方,本方则化痰理气的效果优于前方。
    我曾用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随证加减,抢救了一名腹部大手术后,高热不退,呕血,便血,咳嗽,胸闷,经X线胸部拍片证实有两侧肺炎,经用多种抗菌素均无效而生命垂危的患者。当时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吐黄痰,心烦口渴,但不引饮,时有呕逆、吐血,便血每日六、七次,不进饮食,小便淡黄,精神衰惫,身体消瘦,气短息微,说话无声,面部虚浮,萎黄无华,舌质淡,苔黄腻,脉象数而濡软。化验白细胞总数41700/mm3,分类:中性90%,淋巴10%。辨证为正虚邪盛,内热郁闭,肺失宣肃。治法:益气清解,标本同治。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处方:生晒白人参9克(另煎兑入)、苏叶10克(后下),桔梗6克,生麻黄6克,生石膏20克(先下),葛根9克,杏仁10克,生甘草5克,生藕节20克,白芨9克,茯苓15克,川黄连6克,生白术9克,荆芥9克。两剂。另:犀黄丸12克,分4次随汤药服;西洋参每日6克,煎水频服。次日,因大便次多,便血亦多,又用诃子肉10克、芡实10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20克、藿香10克、土炒白术10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煎好后兑入前汤药内服。嘱病人服药后温覆取微汗。停用一切西药,输液亦停。两天后复诊,病情减轻,精神好转,能喝些稀米汤,扭转了垂危的局面,再以此方加减进之,病情日渐好转。后来一直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治3个多月而痊愈(详细情况请参考《中医杂志》1985年7期22页)。
    此方为虚人外感者常用,方中用人参很巧妙。中医治外感病,必须先用表药发汗,以驱邪外出,正气旺盛者,抗邪力盛,外邪乘药气而出。若正气素弱之人,虽然药气向外发表,但正气内馁,无抗邪之力,轻者邪气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邪气随正气馁弱而内侵,则发热无休,变症百出。所以虚人外感,在发散药中加用人参以扶正气,增强抗邪外出之力,使邪气随药气发散而出,一表即尽。可根据情况而定用量,扶正是为了祛邪,并非为补养而设。我在遇年老体弱之人,患外感风寒证者,常斟酌情况,在表散药中稍加扶正之品,如人参、党参、附子、沙参、白术、当归、地黄等各随证加入。故古人立有扶正解表法,其中又分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不同的治法。对虚劳病人患外感者,古人还有“补托”法,以托邪外出,也就是“补托”解表法。例如:益营内托散:柴胡、葛根、熟地、当归、人参、秦艽、川断、甘草、生姜、大枣(《不居集》)。可资参考。
    注意,外感风寒,正气不虚者,忌用本方。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方剂 焦树德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