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
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一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者。自60年代起我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方为镇降清热之剂。中风之病,原因虽有种种,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昏倒而人事不省,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等。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克,不仅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此方出《金匮要略》。因《千金要方》有紫石煮散、《外台秘要》有紫石汤,与本方相同,故后世有人说风引汤是宋人所附者,有人说为仲景之方者,有说不可轻用者,有深赞其方者等等。言皆有据,莫衷一是。然而均未谈到临床应用有无效验。故清•汪昂说:“抑亦门外揣摩云尔也。”(引自《金匮要略辑义》)中医学术最大特点是与临床密切结合,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与方药的准则。我通过几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到本方治疗中风病,确有较好的效果,希大家遵照辨证论治的精神,随证选用,以使这一古方广为今人解除病苦。
注意,虚寒证者不可用此方。
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一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者。自60年代起我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方为镇降清热之剂。中风之病,原因虽有种种,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昏倒而人事不省,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等。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克,不仅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此方出《金匮要略》。因《千金要方》有紫石煮散、《外台秘要》有紫石汤,与本方相同,故后世有人说风引汤是宋人所附者,有人说为仲景之方者,有说不可轻用者,有深赞其方者等等。言皆有据,莫衷一是。然而均未谈到临床应用有无效验。故清•汪昂说:“抑亦门外揣摩云尔也。”(引自《金匮要略辑义》)中医学术最大特点是与临床密切结合,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与方药的准则。我通过几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到本方治疗中风病,确有较好的效果,希大家遵照辨证论治的精神,随证选用,以使这一古方广为今人解除病苦。
注意,虚寒证者不可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