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与作用回目录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简介回目录
香附,原名“莎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类,名“莎草香附子",并云:“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数叶
,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暴干货之”。《植物名实图考》有香附的播图。现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习惯与历代本草所载相符。
基本资料回目录
来源:常用中药,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匍匐根状茎细长,部分肥厚成纺锤形有时数个相连。茎直立,三棱形。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上,叶片窄线形,长20~60cm,宽2~5mm,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质硬;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基部有叶片状的总苞2~4片,与花序几等长或长于花序;小穗宽线形,略扁平,长1~3cm,宽约1.5mm;颖2列,排列紧密,卵形至长圆卵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每颗着生1花,雄蕊3,药线形;柱头3,呈丝状。小坚果长圆倒卵形,三棱状。花期6~8月。果期7~11月。
化学成份:根茎含挥发油约1%。不同产地的香附其挥发油的组成不完全相同。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发育的物质。
国产香附挥发油含香附烯(Cyperene)、β-芹子烯(β-Scliene)、α-香附酮(α-Cyperone)、β-香附酮(β-Cyperene)、广藿香酮(Patchoulenone) (也称异香附酮)及少量单萜化合物:柠檬烯(Limonene)、1,8-桉油素(1,8-Cineol)、β-蒎烯(β-Pin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樟烯(Camphene)等。
日本产香附挥发油含香附烯、α-香附酮、 香附酮(Cyperotundone)、香附醇酮(Cyperolone)、香附醇(Cyperol)、异香附醇(Isocyperol)、苏根醇乙酯(Sugenolacetate)、水解后产生苏根醇(Sugenol)(在植物中以乙酸酯状态存在)、α-莎草醇(α-Rotunol)及β-莎草醇(β-Rotunol)。
印度产香附挥发油含二烯(Copadiene)、环氧愈创烯(Epoxyguaiene0、莎草薁酮(Rotundone)及香附醇酮(Cyperolone)。
产地:生于荒地、路边、沟边或田间向阳处。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采集炮制回目录
采集: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采挖。
制法
生香附:拣去杂质,碾成碎粒,簸去细毛及细末。
制香附:将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内,用黄酒及米醋拌匀。再用砂糖,加水适量炒烊,然后将香附倒入锅内,与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 (每香附粒100斤,用黄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
四制香附:取净香附用米醋、童便、黄酒、炼蜜(加开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每生香附100斤,用米醋、黄酒、童便各12.5斤,炼蜜6斤)
醋香附:取净香附粒,加醋拌匀,闷一宿,置锅内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香附炭: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香附,阴干,于石臼中捣,勿令犯铁,用之切忌。
药物资料回目录
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归经: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药理作用
①对子宫的作用。香附子(购自南京,据说产于广东)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猫、犬等离体子宫(已孕及未孕)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与当归流浸膏相似,但效力较弱。
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②镇痛作用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贵阳)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③抗菌作用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用法用量:6-9g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药材鉴别回目录
性状鉴别
根茎多呈纺锤形,或略弯曲,长2~3.5cm,直径0.5~1cm。 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并有明显而略隆重起的环节 6~10个,节间长2~6mm,节上有众多朝向一方的棕色毛须,并残留根痕;去净毛须的较光滑,有细密的纵脊纹。质坚硬,蒸煮者断面角质样,棕黄色或棕红色,生晒者断面粉性,类白色;内皮层环明显,中柱色较深,维管束点清晰可见。气芳香特异,味微苦。
显微鉴别
根茎(中部直径1cm)横切南:表皮细胞棕黄色,其下有2~3列下皮细胞,壁厚,并有多数下皮纤维束。皮层中分布有小数周木型叶迹维管束,以及多数类圆形分泌细胞,内含黄色分泌物,其周围有5~8个薄壁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内皮层明显。中柱中有较多周木型维管束,亦有分泌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药物鉴别
(1)本品粉末浅棕色。分泌细胞类圆形,直径35~72μm ,内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5~8个细胞作放射状环列。表皮细胞多角形,常常有下皮纤维及厚壁细胞。下皮纤维成束,深棕色或红棕色,直径7~22μm,壁厚。厚壁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稍厚,纹孔明显。石细胞少数,类方形、类圆形或类多角形,壁较厚。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 ,放置 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α-香附酮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 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冰醋酸(92:5: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深蓝色斑点;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放置片刻,斑点渐变为橙红色。
选方回目录
①治-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缩砂仁八两,甘草(爁)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局方》快气汤)
②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乌药(去心)十两,甘草(炒)一两,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人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 (《局方》小乌沉汤)
③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二两,蕲艾叶半两。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④解诸郁: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⑤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漫)、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⑥治偏正头痛: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
⑦治吐血: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⑧治小便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⑨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
每服二钱,清米饮调下。(《本事方》)
⑩治肛门脱出: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三因方》香荆散)
⑾治老小痃癖往来疼痛:香附、南星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二、三十丸。(《圣惠方》)
⑿治颓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二钱,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简方》)
⒀安胎:香附子,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一钱。(《中藏经》铁罩散)
⒁治元脏虚冷,月侯不调,头眩,少食,浑身寒热,腹中急痛,赤白带下,心怔气闷,血中虚寒,胎气不固:香附半斤。醋煮,焙为末,醋和丸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妇人良方》醋附丸)
⒂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外科发挥》)
⒃治乳痈,一切痈肿:香附(细末)一两,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匀,以蒲公英二两,煎酒去渣,以酒调药。热敷患处。(《医学心悟》香附饼) ⒄治耳卒聋闭: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二钱,忌铁器。(《卫生易简方》)
⒅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绵杖送入。(《经验良方》)
⒆治四时瘟疫、伤寒:陈皮(不去白)二两,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若作细末,每服二钱,入盐点服。(《局方》香苏散)
⒇治跌打损伤:炒香附四钱,姜黄六钱。共研细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钱。孕妇忌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1)治鸡眼,疣:香附、木贼各五钱。
制法:加水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备用。
用法:一先将患处洗净,去硬茧,以不出血为度。
再以少量药液加热,用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二次。
二将备用之药液倒入小容器内2~5毫升,加热,再扣在疣上3~5分钟,连续五次即可。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