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回目录
【草药名】:薄荷
【内容介绍】:薄荷 (《雷公炮炙论》)
【异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
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处方名】:薄荷、卜荷、薄荷叶(薄荷之叶片,长于疏风透疹)、薄荷梗(薄荷之梗茎,长于下气宽胸)、卜可、太仓薄荷、苏薄荷等
【商品名】:太仓薄荷:产于江苏太仓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优。又可分为白种薄荷、黄种薄荷、青种薄荷、秧薄荷、臭薄荷5个品种。
苏薄荷:产于江苏苏州、常熟、嘉定、南通等地者。品质亦优。
南薄荷:产于我国南方者,如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等省。
杭薄荷:又名苋桥薄荷。产于浙江杭州地区者。
薄荷:各种薄荷的统称。以叶多而肥、色绿、无根、干燥、香气浓者为佳。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采集】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 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 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药材】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 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 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 具有白色绒毛;质脆。 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 气香,味辛凉。 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 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 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收缩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 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著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辛,凉。
①《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②《医林纂要》: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手大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⑴《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⑵《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 主辟邪毒,除劳弊。
⑶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⑷《唐本草》:主贼风,发汗。 (治)恶气腹胀满。 霍乱。 宿食不消,下气。
⑸《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⑹《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 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⑺《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 除贼风。 疗心腹胀。 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⑻《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⑼《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⑽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 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 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
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 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⒄《本草新编》:薄荷,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肺与包络二经,又能入肝、胆。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然世人只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饼之中,轻其非药中所需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①《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动消渴病。
③《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内容介绍】:薄荷 (《雷公炮炙论》)
【异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
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处方名】:薄荷、卜荷、薄荷叶(薄荷之叶片,长于疏风透疹)、薄荷梗(薄荷之梗茎,长于下气宽胸)、卜可、太仓薄荷、苏薄荷等
【商品名】:太仓薄荷:产于江苏太仓者。为地道药材,品质最优。又可分为白种薄荷、黄种薄荷、青种薄荷、秧薄荷、臭薄荷5个品种。
苏薄荷:产于江苏苏州、常熟、嘉定、南通等地者。品质亦优。
南薄荷:产于我国南方者,如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等省。
杭薄荷:又名苋桥薄荷。产于浙江杭州地区者。
薄荷:各种薄荷的统称。以叶多而肥、色绿、无根、干燥、香气浓者为佳。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采集】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 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 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药材】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 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 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 具有白色绒毛;质脆。 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 气香,味辛凉。 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药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瘙痒等。 应用于皮肤,首先有凉感,以后有轻微刺灼感。 此种凉感并非皮肤温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收缩作用,后者的作用较强。 用小鼠作试验,对离体小肠,薄荷精油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并无显著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促进了分泌而去除了附着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同属植物欧薄荷中的总黄酮类具有利胆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先将叶抖下另放,然后将茎喷洒清水,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
【性味】辛,凉。
①《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辛。
②《医林纂要》: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手大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功用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⑴《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⑵《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 主辟邪毒,除劳弊。
⑶孙思邀:煎汤洗漆疮。
⑷《唐本草》:主贼风,发汗。 (治)恶气腹胀满。 霍乱。 宿食不消,下气。
⑸《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⑹《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 疗阴阳毒、伤寒头痛。
⑺《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 除贼风。 疗心腹胀。 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⑻《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
⑼《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⑽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 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 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
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 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⒄《本草新编》:薄荷,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肺与包络二经,又能入肝、胆。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然世人只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饼之中,轻其非药中所需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①《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动消渴病。
③《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选方回目录
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简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 (《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 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 (《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永类钤方》)
⑤治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 (《普济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 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 (《本事方》)
⑦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 (孟诜《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 (《医说》)
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 (《闽东本草》)
各家论述回目录
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 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②《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 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 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 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 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 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 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 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 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顾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 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 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 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 《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 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 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⑧《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 《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 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 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薄荷营养丰富,春夏季可采其嫩茎食用.炒食或用开水烫后凉拌,清香可口,尤其是夏季用其嫩叶和其他果蔬榨汁饮用,是去暑化浊的佳蔬。还可以凉拌炒肉丝、调羹汁、做馅料等,像其他蔬菜一样食用。夏季的薄荷茶也别具风味,先用开水泡茶,然后倒去茶叶,在热水中加入鲜嫩的薄荷叶,再加开水,泡几分钟后,加入白糖,口味辛凉,凉爽透心,还可治内热、外感、头痛目眩等病症,古人早就说过“作膳久食,补肾气,辟邪毒,除秽气,令人口气香清。”在南京一些居住小区中,房前楼后常有一片片薄荷种植。居民常取其叶或嫩梢,或清炒或做汤,清暑化浊,食用观赏两不误。薄荷在园林中可作低湿处地被和花境观赏栽培,可快速覆盖地面,且少有病虫害,值得推广应用。
②《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 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 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 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 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 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 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 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 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 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顾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 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 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 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 《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 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 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⑧《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 《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 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 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薄荷营养丰富,春夏季可采其嫩茎食用.炒食或用开水烫后凉拌,清香可口,尤其是夏季用其嫩叶和其他果蔬榨汁饮用,是去暑化浊的佳蔬。还可以凉拌炒肉丝、调羹汁、做馅料等,像其他蔬菜一样食用。夏季的薄荷茶也别具风味,先用开水泡茶,然后倒去茶叶,在热水中加入鲜嫩的薄荷叶,再加开水,泡几分钟后,加入白糖,口味辛凉,凉爽透心,还可治内热、外感、头痛目眩等病症,古人早就说过“作膳久食,补肾气,辟邪毒,除秽气,令人口气香清。”在南京一些居住小区中,房前楼后常有一片片薄荷种植。居民常取其叶或嫩梢,或清炒或做汤,清暑化浊,食用观赏两不误。薄荷在园林中可作低湿处地被和花境观赏栽培,可快速覆盖地面,且少有病虫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