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钱闻礼 南宋医家绍兴(1131-1162)年间任建宁府(今福建建瓯)通判。通晓医术,尤精伤寒。撰《伤寒百问歌》四卷,共九十三首。 [阅读全文:]
摘要: 肓俞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阳之会。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疝痛,小便淋沥等。直刺0.5-1[阅读全文:]
摘要: 火丁 病名十三疔肿之。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因其状如汤火烧灼,疔头呈黑靥,疔肿边缘有皰浆,或如赤粟米样,治见疔疮条。 [阅读全文:]
摘要: 内蒸 五蒸之亦名血蒸。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其证外寒内热,以手抚骨觉内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因病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 [阅读全文:]
摘要: 湿疥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湿疥起小疮,皮薄常见水汁出,此风热气浅在皮肤间故也。”因脾经湿热偏盛郁结所致。症见患处灼热痒痛,搔痒,搔后则流黄水,甚者可流黑汁。治宜祛风去湿,可内服苍术[阅读全文:]
摘要: 寒极生热 病因病理学术语出《素问·阴阳应象论》。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认阴寒之证在定的条件下会变生热象,有如冬寒转化为春温、夏暑,在病理变化中如寒证发展到寒极阶段,格阳于外,虚火浮动,出现阴盛格[阅读全文:]
摘要: 毒注 病名注病之。《诸病源候论·毒注候》:“毒者是鬼毒之气,因饮食入人腹内,或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连滞停久,故谓之毒注。”参见疰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