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色泽 颜色鲜明润泽正常时表明胃气充足。病态时水液滞留体表之浮肿。《素问·脉要精微论》:“色泽者,当病溢饮。”参色鲜明条。 [阅读全文:]
摘要: 痘疮见形 又名见点、放点、见苗痘疮将现的迹象。小儿出痘,般发热三日后见点,热势较缓,皮肤上即见淡红色的痘疹,光泽稀落深藏于皮肤内,摸之有坚实感。《医宗金鉴》分顺、逆、险三证。发热三日见点,热减[阅读全文:]
摘要: 火伤风 病名感冒之。伤风而见燥火证候者。《类证治裁·伤风》:“火伤风,火郁燥嗽咽痛,甘桔汤加薄荷、玄参、黄芩、胡、花粉。”详见风热感冒、热伤风条。 [阅读全文:]
摘要: 目下纲 解剖名称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阳明则目下纲。” [阅读全文:]
摘要: 垂帘翳 病证名系指赤膜下垂的病证。《银海精微》:“五脏虚劳,风热冲入肝膈,上胞,阳明经毒壅,血气凝滞,故生赤膜下垂,谓之垂帘翳。”详见赤膜下垂条。 [阅读全文:]
摘要: 耳风毒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耳风毒受在心经。”由心肝经血热所致。其症见耳内流脓带红色,耳鸣,听力下降等。治宜清热凉血,排脓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参见聤耳、风耳条。 [阅读全文:]
摘要: 祛寒化痰 化痰法之又称温化寒痰。是治疗脾肾阳虚,寒饮内停而出现寒痰的方法。证见吐痰清稀、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弦。常用干姜、半夏、细辛、茯苓、桂枝等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