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日用本草》
【拼音名】Bí Qí
【英文名】corm of Waternut
【别名】芍、凫茈、葃菇、水芋、乌芋、乌茨、葧脐、黑山棱、地栗、铁葧脐、马蹄、红慈菇、马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Andropogon dulcis Burm.f.;Scirpus plantaginea Retz.;Heleochuris plantaginea R.Br.;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t]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挖,洗净泥土,鲜用或风干。
【原形态】荸荠,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茎细长,顶端膨大成球茎。秆丛生,圆柱状,粗2-5mm,光滑,有多数横膈膜。无叶片,秆基部有叶鞘2-3。小穗圆柱状,长1.5-3.5cm,直径5-6mm,淡绿色有多数花;鳞片卵状长圆形螺旋状排列,长约5mm,宽约3mm,中脉1,有淡棕色细点;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5倍,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先端不缢缩,有颈并成领状的环,长约2.4mm,宽约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宽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植于水田中。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气候和潮湿环境。宜选择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水田栽培,不宜在粘土田栽种。
栽培技术,用球茎繁殖法。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按行株距5cm×5cm播种,覆土,经常保持湿润。约20d,苗高20-25cm时,移植于大田,按行株距50cm×35cm栽种,每种苗1析。每蔸种苗1株。
田间管理,移栽前,大田中施厩肥作底肥,生长前期追施2-3次肥,以氮肥为主。11月前大田中保持水深3-5cm,11月将水排干。
【性状】性状鉴别,球茎圆球形,稍扁,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3cm,下端中央凹陷,上部顶端有数个聚生的嫩芽,外包枯英的鳞片。表面紫褐色或黄褐色,节明显,环状,附残存的黄色膜质鳞叶,有时有小侧芽。质嫩脆,剖面白色,富含淀粉和水分。气微,味甜。以个大、肥嫩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荸荠素(puchiin),细胞分列素即(cytokinin)N-(Δ2-异戊烯基)腺甙[N6-(Δ2-isopentenyl)adenosine],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药理作用】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热,不溶于有机溶媒,不被动物炭吸附。用瓦伯氏仪测得,它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呼吸达80%(10小时后)。
【炮制】洗净,削去外皮。荸荠粉:取荸莽洗净,除去嫩芽,磨碎,滤取白色浆计,沉淀,干燥之,即成。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化痰;消积。主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黄疸;热淋;食积;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或嚼食;或捣汁;或浸酒,或澄粉。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点目:或生用涂擦。
【注意】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附方】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荸荠汁、梨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②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③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瑶经验方》) ④治痞积:荸荠于三伏时以火酒浸晒,每日空腹细嚼七枚,痞积渐消。(《本经逢原》) ⑤治腹满胀大:乌芋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⑥治大便下血:荸荠捣汁大半钟,好酒半钟,空心温服。(《神秘方》) ⑦治妇人血崩:凫茈一岁一个,烧存性,研末;酒服之。(《纲目》) ⑧治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⑨治小儿口疮: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简便单方》) ⑩治寻常疣:将荸荠掰开,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并露出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为止。连用七至十天。〔《中华皮肤科杂志》12(2):74,1966〕
【各家论述】
1.《纲目》:按王氏《博济方》治五积冷气攻心,变为五膈诸病,金锁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凫茈干者,则所谓消坚之说,盖本于此。
2.《本草新编》:乌芋,切片晒干,入药最消痞积,与鳖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气,近人未知入药,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种、野产之分,药用宜野产者为佳。然无野产,即拣家种之老者,切片连皮晒干用之,不特消痞积,更能辟瘴气也。或问,荸荠吴、越人喜啖,而吴、越人最多痞积,似乎荸荠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带补性。不知荸荠独用则消肾气,有泻无补,与鳖甲、神曲、白术、茯苓、枳壳之类并投,则能健脾去积,有补兼攻,所以单食则无功,同用则有益。
3.《本草求真》:乌芋,止一水果,何书皆言力能破积攻坚、止血、治痢、住崩、擦疮、解毒发痘、清声醒酒,其效若是之多,盖以味甘性寒,则于在胸实热可除,而诸实胀满可消;力善下行,而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4.《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5.《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7.《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8.《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9.《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11.《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13. 孟诜: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摘录】《中华本草》
【拼音名】Bí Qí
【英文名】corm of Waternut
【别名】芍、凫茈、葃菇、水芋、乌芋、乌茨、葧脐、黑山棱、地栗、铁葧脐、马蹄、红慈菇、马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球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Andropogon dulcis Burm.f.;Scirpus plantaginea Retz.;Heleochuris plantaginea R.Br.;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t]
采收和储藏:冬季采挖,洗净泥土,鲜用或风干。
【原形态】荸荠,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茎细长,顶端膨大成球茎。秆丛生,圆柱状,粗2-5mm,光滑,有多数横膈膜。无叶片,秆基部有叶鞘2-3。小穗圆柱状,长1.5-3.5cm,直径5-6mm,淡绿色有多数花;鳞片卵状长圆形螺旋状排列,长约5mm,宽约3mm,中脉1,有淡棕色细点;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1.5倍,有倒刺;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先端不缢缩,有颈并成领状的环,长约2.4mm,宽约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宽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植于水田中。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气候和潮湿环境。宜选择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水田栽培,不宜在粘土田栽种。
栽培技术,用球茎繁殖法。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按行株距5cm×5cm播种,覆土,经常保持湿润。约20d,苗高20-25cm时,移植于大田,按行株距50cm×35cm栽种,每种苗1析。每蔸种苗1株。
田间管理,移栽前,大田中施厩肥作底肥,生长前期追施2-3次肥,以氮肥为主。11月前大田中保持水深3-5cm,11月将水排干。
【性状】性状鉴别,球茎圆球形,稍扁,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3cm,下端中央凹陷,上部顶端有数个聚生的嫩芽,外包枯英的鳞片。表面紫褐色或黄褐色,节明显,环状,附残存的黄色膜质鳞叶,有时有小侧芽。质嫩脆,剖面白色,富含淀粉和水分。气微,味甜。以个大、肥嫩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荸荠素(puchiin),细胞分列素即(cytokinin)N-(Δ2-异戊烯基)腺甙[N6-(Δ2-isopentenyl)adenosine],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药理作用】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热,不溶于有机溶媒,不被动物炭吸附。用瓦伯氏仪测得,它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呼吸达80%(10小时后)。
【炮制】洗净,削去外皮。荸荠粉:取荸莽洗净,除去嫩芽,磨碎,滤取白色浆计,沉淀,干燥之,即成。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化痰;消积。主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黄疸;热淋;食积;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或嚼食;或捣汁;或浸酒,或澄粉。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点目:或生用涂擦。
【注意】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附方】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荸荠汁、梨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②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③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瑶经验方》) ④治痞积:荸荠于三伏时以火酒浸晒,每日空腹细嚼七枚,痞积渐消。(《本经逢原》) ⑤治腹满胀大:乌芋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⑥治大便下血:荸荠捣汁大半钟,好酒半钟,空心温服。(《神秘方》) ⑦治妇人血崩:凫茈一岁一个,烧存性,研末;酒服之。(《纲目》) ⑧治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⑨治小儿口疮: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简便单方》) ⑩治寻常疣:将荸荠掰开,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并露出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为止。连用七至十天。〔《中华皮肤科杂志》12(2):74,1966〕
【各家论述】
1.《纲目》:按王氏《博济方》治五积冷气攻心,变为五膈诸病,金锁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凫茈干者,则所谓消坚之说,盖本于此。
2.《本草新编》:乌芋,切片晒干,入药最消痞积,与鳖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气,近人未知入药,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种、野产之分,药用宜野产者为佳。然无野产,即拣家种之老者,切片连皮晒干用之,不特消痞积,更能辟瘴气也。或问,荸荠吴、越人喜啖,而吴、越人最多痞积,似乎荸荠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带补性。不知荸荠独用则消肾气,有泻无补,与鳖甲、神曲、白术、茯苓、枳壳之类并投,则能健脾去积,有补兼攻,所以单食则无功,同用则有益。
3.《本草求真》:乌芋,止一水果,何书皆言力能破积攻坚、止血、治痢、住崩、擦疮、解毒发痘、清声醒酒,其效若是之多,盖以味甘性寒,则于在胸实热可除,而诸实胀满可消;力善下行,而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4.《别录》:主消渴,痹热,热中,益气。
5.《日华子本草》:开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泻胃热。
7.《滇南本草》:治腹中热痰,大肠下血。
8.《本草汇编》: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
9.《纲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经逢原》:治酒客肺胃湿热,声音不清。
11.《北砚食规》:荸荠粉:清心,开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
13. 孟诜: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