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涩症 病名出《审视瑶函》。南人俗呼白眼。由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亦可因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本症眼无明显外症,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疼痛。秋天多患此病。治法:肝肾阴虚火旺[阅读全文:]
摘要: 陈长卿 明代医家字养晦,楚黄人。精研仲景之学,以其学说甚难理解,难于入门,遂以己验及理解著成《伤寒五法》,现有《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本行世。 [阅读全文:]
摘要: 补气固表 治疗学术语系补法之。用补气药物治疗卫气不固,肌表疏泄的方法。卫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功能。《灵枢·本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易于[阅读全文:]
摘要: 黑丁 病名 ①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病根在肾,发于耳,色黑坚硬,状如瘢痕,可用紫花草敷于疮上。 ②出《证治准绳》卷二,为耳疔之别名。 ③出《外科启玄》卷三。肾疔之别名。 ④出《[阅读全文:]
摘要: 手少阴经筋 十二经筋之《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据《甲乙》、《太素》应“贲”),下系于脐。”即该经筋起于手小指[阅读全文:]
摘要: 任脉络 解剖结构名系十五络脉之。又称任脉之别。《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任脉络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 [阅读全文:]
摘要: 金天衢 明代医家字希瀛。浙江桐乡人。世医金少邱之孙。自幼颖悟,喜读书,十四岁患弱症,得吴门戈兰亭、武林王紫芝治愈。后随之习医,久而通医,尤以治疫症闻名。万历十三、十四年(1585-1586年)疫,四方求[阅读全文:]